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是在周扬的关心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正式成立于1959年。虽然“文研班”仅开办三届,但其在当代文学史、文艺理论史乃至教育史上的意义都是不可忽略的。三届“文研班”中首届“文研班”最为特殊,它既是“文研班”的特例,同时又成为后两届“文研班”的代表和示范样板。故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首届“文研班”。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首届“文研班”被赋予培养“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上的反修队伍”的重任。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无论是在组织结构的确定、教育思想的明确还是课程安排上,首届“文研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影响办学实践的两个主要方面:重视培养学术能力,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 “文研班”昙花一现,在六十年代就结束了生命。但“文研班”的影响力却远大于此。在别具特色的办学方式指导下,首届“文研班”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专家。无论是在文革前夕还是新时期,这些人都以不同的身份活跃在文艺界。所以,对于首届“文研班”的研究也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五六十年代,它需要从更广泛的时间维度上进行考量。 将首届“文研班”与其学员在新时期的发展串联起来,从整体上考虑首届“文研班”的存在意义,可以发现,首届“文研班”的办学使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又是悖反的。所谓实现,并不只是针对“马文兵”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说,它还表现为“文研班”学员在新时期仍然坚守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样,悖反也不只是针对新时期学员积极否定过去“左”的思想及实践活动来说,其实,在首届“文研班”五六十年代的办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修正主义”一面的暗藏。所以,首届“文研班”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不能根据时期的划分而简单地为其定性。 另外,“文研班”办学方式和办学特色的有益方面也为后来的教育机构提供了借鉴,同时,它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个突出范例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