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对主城区气候影响研究——以武汉夏季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j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国各大、中城市均有明显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截止2011年12月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突破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突破50%。城市化带来诸如用地面积紧张、人工热排放量增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热环境及环境的舒适性。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基础建设的同时又不忽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是现在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建设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城市用地面积紧张带来诸如城市容积率、城市建筑密度的增长,这一情况在城市中心城区内尤为明显。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向着高密度、高容积率模式的发展造成城市内废热积聚,城市通风受到影响,这些都将导致城市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城市热岛现象的加剧。以武汉为例,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年平均气温增长可达2-3℃。城市的过度开发也导致了城市中具有调节作用的大型水体及大面积绿地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建筑,例如,由于水域面积巨大被誉为“百湖之市”的武汉,在1965年至2008年间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城市中心区内有近130.5平方公里的水体面积消失,这几乎占到了原城市中心区水体总面积的1/4。这些改变都将带来城市气候的变化。因此,基于城市气候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心区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其它相关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以长江中下游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针对武汉市区中心城区用地需求日益增加这一现状,结合武汉市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城市热岛现象逐年增强这一事实展开讨论。以2020年武汉市总体规划为基础,从容积率、建筑密度、大型水体面积变化等3个与城市用地开发强度及发展模式相关的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的城市开发强度与发展模式下城市中心区气候变化趋势。旨在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获得提高城市中心区用地效率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与城市中心区气候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归纳总结得到城市热环境及环境热舒适性友好型,满足城市中心城区用地需求发展的城市布局、规划策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本研究分别讨论了高层化与高密度化等两种城市中心区发展模式下对中心城区局地气候的变化影响。通过对城市中心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城市中心区内水体面积的变化,三类共十八组案例的研究,计算并比较分析各组案例条件下中心城区平均及局部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长短波辐射量、显热及潜热得失量、城市热岛强度值,从而定量化的得到一套城市热环境及环境热舒适性友好型,满足城市中心城区用地需求发展的城市布局、规划策略。  为了实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中尺度气象模拟模型WRF(Weather Researchand Forecastingmodel)作为计算机数值模拟工具,以便更加精确的模拟城市冠层内的物理过程,本研究在中尺度气象模拟模型基础上加入城市冠层模型UCM(Urban Canopy Model),力求模拟出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地面、建筑物与天空之间的多次长波、短波反射过程。为了验证此模拟工具的精确度,本研究采用实测数据同模拟结果相对比的方法确保此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及精确性。  论文第一章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将介绍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主要介绍研究方法及相关介绍,研究方法的验证,计算所使用的设定条件、研究范围、研究案例的设定;第四、五、六章将分别介绍建筑密度变化、容积率变化及城市中心区内水体面积变化三类案例对城市中心区气候环境的影响;第七章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武汉市未来几十年由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气候环境变化进行预测模拟分析;第八章将给出全文的总结和讨论。
其他文献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农村建设热潮接连迭起。建筑学界内,面对我国目前如雨后春笋般接连破土动工“新农村居民点”和“新农村综合体”项目,主要的讨论与研究内容更多地指向物
本文属于导师李和平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子课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
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高校老校区的发展模式已由外延式更新转变为内调式更新。内调式更新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那些建成时间久远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
在中国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转型背景之下,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深入发掘和广泛认可,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再利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内完整且连续的一部分,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建筑设计深受与其关联的城市空间问题的影响,同时在建成后将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从建筑本
通过对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于校园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策略并结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方案设计进行实证。  中学设计重点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公共空间既是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又是该区域内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轨交站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同时具备疏散高密度人流以及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双重功能,站点
我国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均面临着城中村问题的困扰,以城市边缘区更为突出。由于对这类城中村缺乏针对性研究,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简单地套用大城市典型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既不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1]。“和谐社会”蕴涵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近年来,“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