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从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指导,通过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调查表(TCSS)评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症候积分表(中医症候积分表)评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观察针刺加刺血法治疗DPN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刺、刺血“从瘀论治”DPN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基础治疗(降糖、DPN宣教、运动、饮食和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结合针刺加刺血法,针刺每日1次,每次治疗30min,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刺血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表评分、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情况,将所得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基线情况比较: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DPN病程、TCS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表评分、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TCSS评分结果:①两组均能改善DPN患者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障碍,但治疗组在改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对神经反射均无明显改善作用。②两组均能改善TESS单项症状之疼痛、麻木症状;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麻木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即治疗组改善DPN患者疼痛症状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对改善患者麻木症状效果相当。 3.中医症候积分表评分结果:两组均能改善DPN“气虚血瘀证”患者麻木、疼痛、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症状,但治疗组不仅在改善疼痛、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还能改善患者动则汗出、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症状且优于对照组;两组对麻木症状疗效相当,对舌质暗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作用。 4.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结果:两组对FPG均无明显影响,治疗组治疗后2hPG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患者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基础上具有降低餐后2h血糖的作用,即治疗组餐后血糖控制较对照组良好。 5.中医症候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改善DPN“气虚血瘀证”症候的临床疗效(88.9%)明显高于对照组(41.9%),治疗组改善DPN“气虚血瘀证”症候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加刺血法治疗DPN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者神经症状、感觉功能障碍、疼痛及DPN“气虚血瘀证”症候方面有明显优势,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祛瘀作用,DPN可通过该方面“从瘀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