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锰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Li-Fe-Ni-Mn-O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近年来得到了大范围的研究。锂离子电池各个组分中正极材料由于比容量较低成本较高成为限制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为止,含Co锂离子层状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Co元素储量的逐渐降低造成的Co元素价格的不断提高,将会使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大幅度攀升。采用廉价环保的Fe元素替代Co元素对降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提高层状材料中Mn元素的含量能够提高材料在高电位条件下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因此,提高层状材料中的Mn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基于上述目的,本实验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富锰Li-Fe-Ni-Mn-O材料,通过对溶胶凝胶法过程中的溶液pH以及锂盐与过渡金属盐的比例等工艺参数的优化得到了最优的合成工艺参数,即调节溶液的pH为4,锂盐与过渡金属的配比为1.1:0.9可以得到最优的放电比容量。为了提高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以及材料的热稳定性。将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富锰Li-Fe-Ni-Mn-O材料进行ZnO、CuO以及Al2O3材料的后续包覆。结果表明,采用后续包覆的方法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除ZnO包覆的材料对材料的微观形貌有着较大的影响外,其他氧化物包覆层对材料微观形貌影响较小。电化学性能方面所有的包覆层均对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温下稳定性有着一定的贡献。为了探究包覆层对材料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包覆层的材料进行不同电位下的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可得金属氧化物包覆层抑制了材料在高电位下中高频弧阻抗值的增加,稳定了电极-电解液界面。此外,ZnO包覆的材料因为较高的电子电导率在小倍率循环时未出现活化现象,其他包覆层由于电子电导率相对较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化现象,但随着活化的完成并未影响材料的放电比容量。采用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包覆对材料进行包覆能够提高材料在大电流条件下的放电比容量,其中包覆1mass%Zn O、1mass%CuO、3mass%CuO以及1mass%Al2O3材料在1000mA/g的充放电电流下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1.7mAh/g、77.7mAh/g、70.3mAh/g以及70.0mAh/g,均高于未包覆的材料。为了抑制富锰Li-Fe-Ni-Mn-O材料中杂相的生成以及提高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分别对材料进行了Al元素替代Mn元素、Al元素替代Fe元素以及Na元素替代Li元素等掺杂改性。其中,Al元素替代Mn元素对材料的杂相的抑制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且Al元素对材料结构稳定性的贡献要弱于Mn元素,因而采用Al元素替代Mn元素后虽然提高了材料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但是损害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采用Al元素替代Fe元素能够显著抑制材料中的杂相,只有当Al元素的替代量超过一半后才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放电比容量,其中Al的替代量为0.15时具有较好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倍率性能,结合不同电位下的Nyquist图以及Bode图的解析可得0.15替代量Al元素替代Fe元素后能够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同时抑制固态电解质(SEI)膜的生成。采用Na元素替代Li元素在较少替代量的时候能够促进材料的晶格发育,当替代量较高时材料中会出现新的杂相。采用Na元素替代后材料在大电流条件下的放电比容量要明显优于未替代的材料。为了探究原因,通过采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计算得到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可得,Na元素替代确实能够提高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从而使得材料具有较高的大电流条件下的放电比容量。
其他文献
读过《喜梦成真》,我不知该把它归属于哪一类书籍。它是作家的自传,同时又是学者的著述;是该摆上“传记文学”栏,还是列入“学术著作”目?这就是这部书的奇特处,也正是这部书
曲霉属在全球共有上百类不同的霉菌种类,它包含了以黑曲霉、米曲霉为代表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工业曲霉,还有一类是与侵染性真菌感染相关的烟曲霉、黄曲霉等病原曲霉。由于构巢曲霉
结构相似物质的高效分离是化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选择性功能基团和有序孔道结构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为节能高效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离子液体具有结构可设计、分子识别能力强等特点,在分离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发展新型合成策略,构建两类具有有序的孔道结构、高离子密度的多孔聚离子液体,研究其制备工艺和孔径调控规律,应用于天然活性物质和气体的吸附分离。采用微观相分离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