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学纳米天线由于可以激发出较为丰富的共振模式成为了微纳光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现代纳米光子器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生物医学及近场光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纳米天线的光学性能的研究中,纳米颗粒对光的散射作用为其重要的分支,纳米天线所支持的复杂而有趣的光学共振模式对纳米结构的设计和散射场调控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研究电磁多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分析光场的基本方法,其中基于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纳米天线由于可以激发出较为丰富的共振模式成为了微纳光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现代纳米光子器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生物医学及近场光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纳米天线的光学性能的研究中,纳米颗粒对光的散射作用为其重要的分支,纳米天线所支持的复杂而有趣的光学共振模式对纳米结构的设计和散射场调控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研究电磁多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分析光场的基本方法,其中基于电磁共振的激发实现对散射场方向性的有效调控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多极子耦合对光学纳米天线散射场特性的调控的研究在微纳光子学研究领域的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多极展开理论,分析光学纳米天线的电磁共振响应及多极子之间的耦合作用,对其散射场特性的操控进行研究。论文首先设计了一种具有扇形孔洞的硅圆盘结构的纳米天线,该纳米结构在平面波的激发下便可产生沿入射场波矢方向的磁偶极共振,通过调整结构的各项尺寸参数,能够实现对磁偶极共振波长、共振强度及相位的调节。其次,论文采用相变材料设计纳米天线,由于改变温度情况下相变材料可具有不同结晶度,故可实现对材料折射率的动态调整,进而影响电磁共振之间的耦合作用,最终实现对入射光场沿前/后向单向性散射的有效调控。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验证了适用于不同结构的纳米粒子在自由空间及存在电介质衬底情况下的多极展开方法。通过计算出任意形状的纳米粒子散射体内部的感应极化电流的多极子分解(至三阶),得到散射场的相应多极表达式,最终得到电磁多极子在散射光谱中的贡献。多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散射场特性的本质原因,因此多极展开理论是分析散射场的一个重要工具。论文展示了部分计算结果,与相关参考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所编制多极展开理论程序的正确性。(2)设计了一种具有扇形孔洞的硅圆盘结构的纳米天线,使其在平面波正入射情况下,产生了沿入射场波矢方向的磁偶极矩。研究中重点分析了该纳米天线的电磁共振响应特性,总结了结构的各项尺寸参数对电/磁偶极共振的影响,通过对磁偶极与电偶极共振幅度和相位的调整,有望实现散射场侧向的定向散射。(3)利用相变材料设计了两种结构的纳米天线,一种为碲化锗材料构成的简单球形结构;另一种是由金材料及碲化锗材料构成的核壳结构。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和材料结晶度,分析了电磁共振的幅度和相位关系及其之间的耦合作用,最终通过调整结晶度,实现了在同一波长下定向散射场散射方向的调整,因而通过改变相变材料温度能够实现对所设计纳米天线散射场方向性的动态调控。
其他文献
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个人隐私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而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PUF)是一种基于硬件的信息安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密钥生成、设备认证和随机数产生等领域。PUF通过提取硬件系统的物理特征差异(包括制造工艺、制备材料的差异等),动态地生成随机、唯一且不可预测的“数字指纹”。PUF的安全性在于物理系统内在的复杂性和不
在通信网络中,路径的构造及修复优化一直是网络中的关键问题.在无线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或者需要考虑成本和能量消耗的权衡问题,本文就无线网络中的局部故障修复问题以及动态限制最短路问题展开研究.为了更有效地恢复通信网络的故障路径,本文提出了修复限制路问题.给定一个具有一些故障边的有向无圈图G=(V(G),E(G)),其中|V(G)|=n,|E(G)|=m.对给定的正整数D,为了寻找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适应人这个过程的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方式是现如今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重点。手势识别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手语翻译、智能家居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常见的手势识别技术包括基于可穿戴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虽然这两种方式能够取得较高的准确度,但是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手势识别是一种主动识别方式,它需要用户佩戴相应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主流工作模式。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国家广电总局725台开始大力推行全面自动化,现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射机与天线系统的连接与切换中,然采用人工倒天线作业。人工手动操作带来极大的弊病:操作慢、危险指数高(登高作业和高压作业)、夜班岗位工作强度大、天线设备故障风险大、维护管理难度大、天线信号取样监测难度大等。同时,系统存在容易受干扰、速
空间耦合 LDPC 码(Spatially-Coupled LDPC,SC-LDPC)源自于 LDPC 卷积码,由于其优良的阈值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二元无记忆对称信道,已经证明了规则LDPC码的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 a Posterior,MAP)阈值可以通过空间耦合一系列原始LDPC码生成的码集的置信传播(Belief Propagation,BP)阈值来逼近,这就是所谓的阈值饱和
带式输送机作为散料运输的主要装备,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随着运速、长度、动量的不断增加,其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带式输送机一般在完成设计选型后直接进行生产使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设计能力不足、安装问题、维护问题导致发生断轴、断带等一系列事故。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与现场工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以某矿主斜井上运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输送机设计、关键部件静力学、动态特性等角度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速、安全的信息传输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保密通信主要采用算法加密技术,其安全性主要依赖于算法的复杂度。随着计算能力飞速提升,算法加密在原理上始终存在被破解的危险。基于物理层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利用量子不可克隆性和测不准原理,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单光子探测器效率和死区时间等技术瓶颈,使其密钥分发速率受限。除此之外,研究者们也在不断探索经典物理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信息的安全性,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利用随机数对信息进行加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量子熵源具有不确定性本质,这使得产生的量子随机数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基于这一优点,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量子随机数的产生速率低下,在人们对信息传输速率
输送带作为煤矿运输系统中的关键核心装备,在长距离、满负荷、频繁工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纵向撕裂。输送带纵向撕裂事故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生产,甚至是造成人员伤害,因此加强对矿用输送带纵向撕裂的实时、可靠检测是极为重要的。针对当前诸多输送带纵向撕裂检测方法存在不足,并考虑煤矿生产现场环境复杂多变的特殊情形,论文将声音检测引入到输送带纵向撕裂检测中,提出一种基于视听信息加权决策融合的输送带纵向撕裂视听检测方法
信息安全的核心基础是保密通信,现代保密通信是指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再通过秘密信道进行传输。香农提出的绝对保密的通信方案“一次一密”,要求密钥仅使用一次、密钥的长度大于信息长度、密钥产生无法被预测。现代通信加密方法中广泛使用的基于算法的密钥分发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特定基算问题的复杂度,但是暴力破解的方法仍然威胁着这种方案的安全性,且生成密钥长度并不能满足“一次一密”的要求,密钥在使用过程中会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