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产生原因是实质性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在遭遇伤害性刺激或疾病时,疼痛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但长期的慢性疼痛不但没有这种有益的作用,反而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全世界大约有1/5的人口患有慢性疼痛,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在2011年的解释,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疾病或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产生的,它典型的症状是自发性疼痛、痛觉异常和痛觉过敏,这种疼痛使机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患者正常活动受到影响。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甚微。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尚未对疼痛机制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另一个原因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往往会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认知功能下降、失眠等,这些不利因素也会阻碍治疗进程。临床研究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情绪障碍之间的共病率高达47%。除临床研究外,动物研究也发现疼痛与负性情绪相互影响,常见的有焦虑症、抑郁症等,但至今疼痛与情绪障碍共病机制尚不明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genous cannabinoid system,eCBs)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独特的神经调节作用,主要由内源性大麻素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N-arachidonoylethanolamide,AEA)、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glycerol,2-AG),大麻素 Ⅰ 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R)、大麻素 Ⅱ 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R),与内源性大麻素合成、降解有关的酶类组成。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可传递、调节痛觉信号,在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鲜有关于其在疼痛与情绪共病中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试图探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后小鼠的情绪变化及CB1R在其中的作用,为疼痛与情绪共病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坐骨神经慢性结扎(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在疼痛研究中广泛使用,它是一种能够良好地模拟临床疼痛特征的疼痛模型。因此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坐骨神经结扎后小鼠能否发生焦虑、抑郁样行为变化以及CBiR是否参与此过程。方法:对CB1R敲除小鼠(CBiRKO)和同窝对照野生小鼠(WT)采用左侧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技术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 d和术后7 d、14 d、21 d、30d进行疼痛测试,将机械刺激诱发的缩足阈值和辐射热刺激诱发的缩足潜伏期作为疼痛评估指标,术后一个月,进一步通过旷场(Open field,OF)、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plus-Maze,EPM)、糖水偏爱(Sucrose preference,SP)和强迫游泳(Forced swimming,FS)等方式检测小鼠术后焦虑、抑郁样行为变化。结果:CB1R KO小鼠和同窝对照WT小鼠的基础疼痛阈值没有差别,但术后一周不同基因型的小鼠机械刺激诱发的缩足阈值和辐射热刺激诱发的缩足潜伏期均显著降低,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成功。相比机械刺激诱发的缩足阈值,辐射热刺激诱发的缩足潜伏期下降持续时间更长,长达一个月之久。有趣的是,我们检测到假手术组(Sham)中,CB1RKO小鼠在术后21天辐射热刺激诱发的缩足潜伏期显著降低。旷场实验中,CBiRKO小鼠在中心区域的活动时间减少,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样情绪,但疼痛对小鼠的活动能力和情绪没有影响;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疼痛并未影响小鼠的情绪水平,但小鼠的基因型和性别这两个因素对小鼠进入两臂的总次数和在开臂的停留时间存在交互效应。糖水偏爱测试中没有发现不同基因型和手术处理的小鼠表现有何异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表明疼痛和基因型对小鼠在水中的不动时间存在交互效应。结论:1.坐骨神经结扎会引发小鼠慢性疼痛的产生,这种现象会持续一个月之久;2.CB1R KO小鼠坐骨神经结扎后抑郁样行为消失;3.CBiR缺失会引发小鼠焦虑、抑郁样情绪,其中,不同性别的小鼠情绪变化有所不同,雄性小鼠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样情绪。综上所述,本研究中WT小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并未出现情绪变化,CB1R与动物情绪调节相关神经回路密切相关,疼痛可逆转CB1RKO小鼠本身的抑郁样情绪,但其机制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