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是民国时期的科教事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民国史的研究中,科普也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绥远地区在开发西北的浪潮中成为了有识之士的重要关注对象,因此对该地区科普活动的考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绥远地区的科普工作在自然灾害的背景下逐步开展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主要产业为农业,但其生产方式极为粗放,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民众主要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而对于科学生产知识与方法的储备较少,因此在气候条件较差时,容易发生灾祸。1928-1929年绥远地区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大约占到总人口的80%,受灾面积几乎涵盖全省,而这次灾害也催化了绥远地区科普的发展,在此之后绥远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科普机构,来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以此来提高民众的防灾抗灾能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普角度展开研究,对绥远地区的农业科普活动进行梳理,探析绥远地区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开展的农业科普活动特点。本文以1928-1937年绥远地区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农业科普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绥远地区开展农业科普的背景,探究绥远地区科普的展开与自然灾害及农业的关系。该地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基本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受自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仍,赈灾主要采用应急机制,灾后的防治工作较少。其中对1928-1929年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出现,促使了该地专门科普机构的出现,其内容也主要为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其次梳理了绥远地区农业科普活动,选取绥远农业学会做个案分析,探析绥远农业学会的科普活动。在梳理绥远农业学会历史沿革、学会的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的基础上,探析该会的科普活动,以此来窥探绥远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史料整理分析,发现绥远农业学会在成立期间主要进行了三项科普活动,出版科普刊物,进行科学调查及采集与整理标本。通过这些活动反映出绥远农业学会的科普状况,也间接的映射出绥远地区的农业科普状况。再次以绥远农业学会出版的科普刊物《绥远农业学会会刊》、《寒圃》、《绥农》为基础,重点分析《寒圃》中的造林专号,以此为例来探究绥远农业学会科普文本的特点。该专号中的科普文本引用的大量的科研成果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并且通过数据的对比更为直观的阐明科学道理,另外结合绥远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普,将普遍的科学道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具针对性。这些文章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大众化,对于提高民众的农业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其抗灾减灾能力也有积极作用。通过对造林专号科普文本的分析,从细节上反映出绥远农业学会的科普面貌。在对上述内容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1928-1937年绥远地区的农业科普内容实用性较强。绥远地区科普在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产生,针对自然灾害普及科学知识,注重实用性,有利于提高民众抗灾减灾能力,这也为当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另外该地的农业科普将农业科技知识本地化。绥远农业学会通过其科普刊物进行农学知识的普及,并将知识结合本地实际加以阐释,是将农业知识本地化的过程,这对当下的科普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