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小说以章回体形式发展至明清时期,宛然呈现出成熟的势态。而死亡作为叙事结构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作为接受者的评点家的小说评点话语,都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审美价值。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四大奇书的评点视角出发,运用叙事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等角度,从情感认知,道德功能,审美寄寓,叙事功能这四个方面按照思想到形式的原则,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文化观视野下,分析明清小说评点家死亡书写所流露的独特美学魅力,梳理探寻死亡的重要意义,引发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体现文学理论中倡导的人文关怀。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从思想上牵引着文人的价值与道德取向,这也深深影响着四大奇书的评点家的思维方式。作为读者的评点家们,认识到了死亡在小说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接受者的姿态在死亡的评点话语中流露出鲜明的情感倾向,他们以理性的态度接受主体的死亡事实,承认死亡的必然性与绝对性,以契合生命的发展规律与艺术的创作目的,然而在面对理想人物的死亡时,又以感性的方式来抗拒死亡,以“复活”、“托梦”的形式希望理想人物永垂不朽。介于认识上的局限,他们以当时盛行的宗教观念来解释死亡,表达对死亡的情感认知。与小说文本相随的评点亦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对死亡个体的评价,以自身特定的文化素养与道德观念来评判死亡的价值意义,无论是对君王道德理想还是士人自身修养,以及扩大到整个社会现实的批判,都寄寓着自己的道德心志,由此也渗透出评点家们深深的儒家思想为主旨的文化烙印。对叙事艺术而言,在整体的情节结构上,死亡是必不可缺的有机环节。评点家注意到了死亡的叙事功能,在他们的评点话语中,看到了死亡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面展示了死亡书写的叙事结构功能。晚明清初时期,儒释道思想杂糅,评点之风盛行,政治社会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点家们的思想倾向。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审美上也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从审美发现出发,死亡的评点话语也蕴含着独到的审美意蕴。他们从死亡氛围的营造,卑贱与崇高并存的审美取向,个性气质的追求等方面挖掘到死亡的美学意义。四大奇书的评点家将自己的文化道德以及价值观念融入死亡的评点之中,彰显出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下,自身的道德理想、价值意义、审美追求与理论意识的自觉,他们并非直接论述死亡主体及过程,更多以死亡现象与死亡事件反观“生”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评点家们将小说的文本与评点相结合,从死亡对小说的要素特征,叙事逻辑,结构技法,审美发现等方面来架构小说批评理论的结构,使小说的批评理论体系初见端倪,也渗透出小说评点学在理论上的自觉,为后代叙事文学的创作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