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因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主张缘起性空的般若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般若学的“空谈玄理”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佛学的发展,这就为涅槃佛性学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净影慧远(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庐山慧远)以地论师集大成者的身份出现,承前启后,发展了自已完备的佛性思想体系。本文正是以之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慧远佛性思想的两个核心问题——众生能不能成佛以及众生怎样成佛——进行深入剖析。在第一章中,主要分析了中土般若学的传播及其困境,从而论证了涅槃佛性学出现的必然性。又在涅槃学的大背景下,简单介绍了十大论师学派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地论学派的介绍,阐释本学派的发展及其南北二道的思想论争。最后,简要介绍了净影慧远的生平,从而将慧远的思想背景铺展开来。在第二章中,第一节是对慧远佛学思想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圆融不二的世界观和辩证的判教说。第二节是通过对“佛性”义的探析,从而把解决“众生能不能成佛”和“众生怎样成佛”两个问题判为其佛性思想的归旨。第三节则详细阐述了他对“佛性”的理解,虽然名目众多,但无不可以纳入到他“法报二佛性”的体系内。第四节通过探讨他关于佛性本有始有的观点,从而引出他重修行的为学倾向,为下章论述他难易双行的修行观埋下伏笔。显然,本章的目的只是显明慧远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即皆有“法佛性”。法佛性就是众生皆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成佛之理体,此即“理性一味”,也就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第三章是慧远的修行观。第一节主要探讨了他对修行法门的四种道义观,从而引出他难易双行的修行理念。第二节是他的净土修行法门。在这一节中,他以不舍凡夫的慈悲心将所有的人都纳入到成佛的体系中,为他们坚定了修行之信心;然后开出自力自度的四因往生行门,为众生往生净土提供行之有效的保障。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慧远生活的时代正是弥勒净土信仰比较流行的时期(其师法上即是弥勒信徒),此时弥陀净土信仰暂未成型。但是,慧远关于净土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经>义疏》中,所以笔者只能从忠于文本的角度对其净土修行观进行解读,至于弥勒与弥陀的问题只能存而不论。第三节先是分析了三障对众生本性的遮蔽;接着,提出了他唯证相应的工夫论,强调在追求成佛的过程中实证实修的重要性;最后则是他的菩萨道思想,行为最胜是矣。在慧远看来,众生虽具无差别的成佛之理,但仍需依靠不断修行才能获得成佛之果报,此即他“一分始有”的修行观(这与赖永海先生对“一分始有”的定义不同),也就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应。文章的第四章,主要是通过对佛学思想的综合分析,从而窥看慧远之后佛性思想的发展情况。包括华严宗智俨的即本即始说,天台智者大师的三佛性说和六即佛思想,等等。本文的第五章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一方面,慧远有如此完备和精深的佛学体系,其影响在当时如此之广,但是在后来的佛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却是暗而不彰的。这让笔者非常困惑,所以简单分享了几点认识。另一方面则是为慧远鸣不平,认为学界应该加强对慧远思想的研究,重树他在佛学思想史中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