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OCPs)作为一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半挥发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以及高毒性,严重危害着人类和生态环境。建立其网格化清单,并以清单作为基础数据,模拟其在研究区域环境过程,对了解区域OCPs历史使用状况、归趋行为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为区域污染控制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甘肃省尚缺乏全省尺度相应的OCPs网格化清单及其归趋行为数值模拟的系统研究。本论文搜集整理了甘肃省相关OCPs历史使用数据,并以甘肃省1/4°×1/6°经纬度网格化旱田面积为替代数据,编制了甘肃省HCHs、DDTs以及硫丹网格化清单,总结并分析了甘肃省目标化合物历史使用情况及使用量较大的地区。此外,以α-HCH网格化清单为基础数据,运用环境多介质模型,对其在甘肃省土壤残留时空变化、源汇解析以及交换通量等区域归趋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论如下:(1)1952-1984年间,甘肃省共使用HCHs6.5万吨;1951-1984年间,共使用DDTs1.6万吨;1994-2007年间,共使用硫丹701吨。目标化合物使用量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平凉、天水以及庆阳地区;小麦、苹果以及棉花是甘肃省硫丹施用的主要农作物。(2)模型输入与输出量相差80吨,误差仅为1.9%,表明模型有较好的质量守恒性;模型输出的残留数据与监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对研究甘肃省有机氯农药的归趋行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各环境介质中:土壤是影响甘肃省α-HCH残留与降解的主要因素,而大气平流是其从研究区迁出的主要途径;α-HCH在水体底泥中降解及残留量较小。(3)α-HCH使用期间,甘肃省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在不考虑其他省份α-HCH使用情况下,甘肃省α-HCH不仅可迁移到内蒙古,青海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还可到达几乎没有使用过OCPs的西藏地区;停用后α-HCH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下降趋势明显,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也逐渐缩小。(4)甘肃省α-HCH汇区主要集中在甘南地区和肃南县;而历史使用量较大的环县,以及蒸发作用强烈的安西、敦煌地区表现为源区;各介质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气-土交换主要以土壤向大气挥发为主,其次为大气向土壤的湿沉降,而大气到水体以及水体向底泥中沉积通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