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广西地区是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主要流行区,与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相比,非HIV患者治疗效果更差,死亡率更高。深入地探讨其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师改善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管理和诊疗。通过收集广西地区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IFN-γ自身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并分析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同时,通过直接测序分型法,对研究对象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探讨HLA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获得性IFN-γ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关联性。研究方法:运用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初步筛查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血浆的IFN-γ抗体,并结合IFN-γ干扰试验和功能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一步验证IFN-γ抗体的存在及其对免疫细胞表面HLA-DR分子表达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对36例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和107例健康人进行HLA-DRB1和DQB1位点的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比较IFN-γ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等位基因型的携带率,分析获得性IFN-γ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与HLA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结果:在36例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中,有33例(91.7%)患者血浆中是存在IFN-γ抗体的,并证实了该抗体可抑制免疫细胞表面IFN-γ依赖性HLA-DR分子的表达。在HLA基因分型结果中,共检测到DRB1位点等位基因25种,DQB1位点等位基因型16种。其中DRB1*16:02(OR=19.37,95%CI(6.75-55.59),P=8.72×10-11,Pc=2.18×10-9)和DQB1*05:02(OR=9.26,95%CI(3.04-28.17),P=9.0×10-6,Pc=1.4×10-4)与获得性IFN-γ自身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1)。结论:IFN-γ自身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广西地区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发病的主要病因。临床上,既往无明显免疫缺陷因素的健康人,发生严重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或者其他机会性感染者,有必要排查IFN-γ自身抗体。HLA-DRB1*16:02和DQB1*05:02与获得性IFN-γ自身抗体免疫缺陷征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提示这些等位基因型可能作为疾病易感基因,在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地区既是马尔尼菲篮状菌流行区,又是IFN-γ抗体易感基因的高携带区,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共同促使了广西地区IFN-γ自身抗体介导的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