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对象与方法:对象:选取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头CT或MR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样本量为1984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的研究方法,对符合本研究的患者完成入院时、住院期间及出院结局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详细的进行数据录入,填写在为本研究统一设计的病例调查表中。评价出院结局定量表采用Modified Rankin’s scale量表,所有患者的结局评分均由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完成。当患者存活出院时,对其生活自理程度评分,若MRs≥3分则定义为残疾;当患者死亡时,MRs评分为6分。结局良好(MRs:0、1和2),结局不良(MRs:3、4和5的残疾和MRs=6的死亡)。统计分析:数据库的建立使用EpiData3.1软件完成,调查表中记录的病例数据资料均由双人进行核对后记录。如果数据出现误差不同,专业人员经过访问原始问卷进行修正、重新录入,建立最终的数据库。结局良好(MRs:0、1和2),结局不良(MRs:3、4和5的残疾和MRs=6的死亡)。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连续性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属于偏态分布的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测定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按四分位分组,分别为≤2.4g/L,2.4~2.72g/L,2.72~3.18g/L,>3.18g/L组。将第1分位组(≤2.4g/L)作为4组中的参比组,计算2、3、4分组相对于第1分位组出现不良结局的比值比(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统计分析的数据处理由SAS9.2软件完成,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不同出院结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局不良组患者与结局良好组患者相比,年龄偏大,住院时间偏长,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偏短,入院的nihss评分较高,首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少,体温略高,心脏病史、房颤史患病率偏高,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偏高(均p<0.05)。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测定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给予四分位(≤2.4g/l,2.4~2.72g/l,2.72~3.18g/l,>3.18g/l)分为四组,发现各水平组发生结局不良人数和百分比均不同,第1~4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4.25%、29.67%、33.00%、37.22%,均表现相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组结局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均p<0.05)。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结局不良影响因素的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天数、入院nihss评分、房颤史、高血糖、纤维蛋白原是发生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是1.119(1.036~1.210)、1.591(1.233~2.052)、1.588(1.520~1.659)、1.920(1.377~2.873)、1.522(1.254~1.848)、1.252(1.133~1.384)。缺血性脑卒中首发、饮酒、甘油三酯是发生结局不良保护因素,其or(95%ci)为0.700(0.577~0.849)、0.827(0.688~0.995)、0.905(0.826~0.990)。4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结局不良的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根据患者入院时测定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给予四分位(≤2.4g/l,2.4~2.72g/l,2.72~3.18g/l,>3.18g/l)分为四组,结果表明相对于最低分位组(≤2.4g/l组),第3、4分位组发生结局不良的or(95%ci)值分别为1.518(1.150~2.004)、1.896(1.442~2.494)(均p<0.05)。5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结局不良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根据患者入院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给予四分位(≤2.4g/l,2.4~2.72g/l,2.72~3.18g/l,>3.18g/l)分为四组,结果表明多因素调整有入院nihss评分时,相对于最低分位组,不同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分组和患者发生结局不良无关联性。当校正因素去掉入院nihss分后,进行多因素调整再进行分析时,结果表明相对于最低分位组(≤2.4g/l组),第3、4分位组发生结局不良的or(95%ci)分别为1.459(1.099~1.937)、1.683(1.271~2.230)(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独立的与发生结局不良相关联,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不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