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药物类污染物(pharmaceuticals,PhACs)在环境中的暴露频率和暴露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的混凝、沉淀和过滤环节不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的PhACs,氯化消毒工艺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饮用水消毒方式,能够有效地降解水体的PhACs。同单独氯化消毒相比,紫外/氯化消毒工艺对水中微量药物的去除机制更加复杂,但目前国内外在此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还非常有限,因此研究紫外/氯消毒过程中PhACs的反应动力学、降解途径和水质毒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两种羧酸类药物:降固醇酸(CA)和萘普生(NAP)作为目标药物,考察其在紫外/氯消毒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影响因素、活性组分贡献与降解途径;测试了反应过程中水质遗传毒性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PhACs在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行为和潜在的水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羧酸类药物均能被紫外/氯消毒工艺完全降解,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kobs,CA=0.0447min-1,kobs,NAP=0.418 min-1。降解速率常数均随氯投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溶液pH值对于两种目标药物的降解反应速率有着相似的影响规律,即酸性条件(pH<7)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而在碱性条件(pH>7)下,反应会因活性组分的形态改变而受到抑制。其他反应条件如氯离子(cl-)、重碳酸盐(HC03-)等也会影响紫外/氯降解目标药物的速率。HCO3-轻微抑制CA的降解,但对NAP的降解无影响;Cl-对CA的降解无影响,但会显著促进NAP的降解。活性组分对紫外/氯降解目标药物的贡献研究发现,羟基自由基(·OH)在酸性条件下对CA的降解作用显著,而活性氯自由基(RCS)和紫外光解主要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主导CA的降解;氯氧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主导NAP的降解,而RCS在碱性条件下主导NAP的降解。在紫外/氯降解目标药物过程中,芳氧基碳裂解,芳基卤素裂解和芳基环取代是CA的主要降解途径;脱甲基反应,乙酰化反应和脱羧基反应则是NAP的主要降解途径。受降解产物结构影响,紫外消毒降解CA的水质遗传毒性高于紫外/氯消毒工艺;氯化消毒工艺降解NAP的水质遗传毒性高于紫外/氯消毒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