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发生率居颅内动脉瘤的首位,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经改良翼点显微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已被神经外科医生所共同接受,手术的风险也不断地下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是,尽管存在这些进步,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仅相对较少的患者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许多患者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认知障碍。而经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近年发展迅速,作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明,技术成熟,临床适应症更广,临床效果很好,降低了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并避免了开颅手术。因此研究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不同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怎样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取得最优的临床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以便为患者选择更为有利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A)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不同年龄、临床分级及发病时间下的预后情况,为患者和医生提供选择何种手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和郑州市中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17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对比两种方法患者总体死亡率和病残率;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术前Hunt-Hess分级时患者预后;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年龄时患者预后;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手术时机时患者预后;对比动脉瘤瘤颈残留、复发、再出血与手术方法的关系。本组217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行三维重建明确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空间关系。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及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关系,与患者家属及本人交流后选择治疗方案。本组97例患者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其中2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同期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共夹闭100枚动脉瘤。107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窄颈动脉瘤62例采用单纯微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41例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巨大动脉瘤采用单纯多支架成形,其中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均同期栓塞所有动脉瘤,共栓塞动脉瘤113枚;13例行单纯保守治疗(由于患者及家属原因)。术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再出血率,39例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患者和8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复查脑血管造影,58例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患者和2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复查CTA。结果:血管内治疗组术后恢复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101例,功能障碍(改良Rankin评分3-5分)4例,死亡2例;显微外科手术组恢复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83例,功能障碍(改良Rankin评分3-5分)11例,死亡3例。随访血管内治疗组患者107例,全脑血管造影或CTA显示栓塞后瘤颈残留13例、动脉瘤复发5例,其中再出血1例;随访显微外科手术组患者97例,脑血管造影或CTA显示瘤颈残留7例,动脉瘤复发1例,无再出血。13例保守治疗患者中5例因再出血死亡(2w-11m)。结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应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尽早手术(<3d)。对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后3-14d入院的患者,应尽量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积极抗血管痉挛治疗。同时随着患者年龄及术前Hunt--Hess分级的增加无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后的病残率、死亡率均相应增高,但随着患者年龄及术前Hunt--Hess分级的增加,血管内介入治疗优势更加明显。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在瘤颈残留及术后复发方面要优于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