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一个快速生长和发展的阶段。大量出现的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某些领域的不足,更加细致地关注到社会需要的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人群,为他们提供专业、可负担和可依赖的产品或服务。政府对非营利组织通常采取支持态度,对非营利组织本身以及进行慈善捐赠的企业和个人都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还通过直接拨款等方式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不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度也越来越高,10年来慈善捐款的数额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慈善捐赠也无法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政府支持与私人慈善投资的关系,探索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的良好方式。 西方很多学者在对本国的慈善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政府对非营利领域的投资会产生类似产品货币市场上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当非营利组织所能获取的资金已经匮乏的情况下,这种挤出效应是社会各个部门都不愿意见到的。这种效应在中国是否存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本文将首先综述与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私人慈善行为动机有关的文献和理论,接着列述和对比中美两国在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领域的财税优惠措施,接着具体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的一般方式,最后用1996-2010年的数据,拟合中国私人慈善捐款与政府支持的模型,运用STATA对数据和模型进行分析,考察影响私人慈善投资的几个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私人慈善行为并没有被政府在非营利领域的大量支出所挤出,相反社会慈善捐赠同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状况下,政府无需担心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挤出效应,反而应当持续增加支持力度,以促进私人慈善行为的增长。同时,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也是影响慈善捐款多少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还没有形成慈善的习惯时,自然灾害的发生会直接唤起人们捐款的热情。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当国内大部分观点仍停留在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政策本身时,比较早地研究这些支持同社会慈善捐赠之间的关系,并采用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兴起和发展的年代都比较晚,没有办法获得更长时间区间里的数据,部分变量因为没有办法直接取得而不得不采用替代变量,因此模型估计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