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杜鹃(Rhododendron mariae Hance)干燥叶或带叶嫩枝入药,性微温、味辛,主要的药效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祛痰止咳、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本论文对紫花杜鹃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特征图谱、单体分离、结构鉴定及抗炎活性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究,为该药材更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根据文献记载,总结概述了杜鹃属植物按化学性质分类的几种存在形式,主要成分黄酮类和萜类,对杜鹃属药理作用进行相关叙述,主要有止咳祛痰、抗炎镇痛、抗心脑血管损伤、杀虫、抗氧化等作用。
以芦丁作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紫花杜鹃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紫花杜鹃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为:65%乙醇体积分数作为提取剂,在料液比1:12条件下回流提取2次,每次3h,紫花杜鹃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5.62%。对比6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筛选出AB-8大孔树脂为紫花杜鹃总黄酮最佳分离纯化树脂,经过纯化后紫花杜鹃总黄酮含量由原来15.8%提高到85.4%。
建立了紫花杜鹃总黄酮HPLC特征图谱,对总黄酮进行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并经过结构鉴定确定其化合物为:(2S)5,7-二羟基-6,8-二甲基4-0甲氧基二氢黄酮(化合物Ⅰ),儿茶素(化合物Ⅱ),山柰素(化合物Ⅲ),槲皮素(化合物Ⅳ),杨梅素(化合物Ⅴ),二氢杨梅素(化合物Ⅵ),槲皮苷(化合物Ⅶ),异槲皮苷(化合物Ⅷ),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化合物Ⅸ),槲皮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化合物Ⅹ),芦丁(化合物Ⅺ),槲皮素-3,4′-O-二-β-D-葡萄吡喃糖苷(化合物Ⅻ),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Ⅴ、Ⅵ、Ⅹ、Ⅻ首次从紫花杜鹃中分离得到。
分离出的黄酮化合物及总黄酮通过MTT法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用Griess法考察LPS诱导RAW264.7炎症细胞中NO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LPS诱导RAW264.7炎症细胞中抗炎因子TNF-α、IL-6、IL-1β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给药浓度范围内除化合物Ⅸ以外细胞存活率均在100%附近,说明剂量范围内无毒性;总黄酮及各化合物对NO均产生量都起到抑制作用,对比IC50值显示作用程度有稍差别,其中化合物Ⅰ、Ⅲ、Ⅳ、Ⅴ效果最好,进一步选取上述四种进行抗炎活性物质实验,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针对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都有较高抗炎活性,针对不同炎症因子作用有细微不同。
本论研究明确了紫花杜鹃黄酮类成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为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根据文献记载,总结概述了杜鹃属植物按化学性质分类的几种存在形式,主要成分黄酮类和萜类,对杜鹃属药理作用进行相关叙述,主要有止咳祛痰、抗炎镇痛、抗心脑血管损伤、杀虫、抗氧化等作用。
以芦丁作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紫花杜鹃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紫花杜鹃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为:65%乙醇体积分数作为提取剂,在料液比1:12条件下回流提取2次,每次3h,紫花杜鹃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5.62%。对比6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筛选出AB-8大孔树脂为紫花杜鹃总黄酮最佳分离纯化树脂,经过纯化后紫花杜鹃总黄酮含量由原来15.8%提高到85.4%。
建立了紫花杜鹃总黄酮HPLC特征图谱,对总黄酮进行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并经过结构鉴定确定其化合物为:(2S)5,7-二羟基-6,8-二甲基4-0甲氧基二氢黄酮(化合物Ⅰ),儿茶素(化合物Ⅱ),山柰素(化合物Ⅲ),槲皮素(化合物Ⅳ),杨梅素(化合物Ⅴ),二氢杨梅素(化合物Ⅵ),槲皮苷(化合物Ⅶ),异槲皮苷(化合物Ⅷ),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化合物Ⅸ),槲皮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化合物Ⅹ),芦丁(化合物Ⅺ),槲皮素-3,4′-O-二-β-D-葡萄吡喃糖苷(化合物Ⅻ),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Ⅴ、Ⅵ、Ⅹ、Ⅻ首次从紫花杜鹃中分离得到。
分离出的黄酮化合物及总黄酮通过MTT法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用Griess法考察LPS诱导RAW264.7炎症细胞中NO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LPS诱导RAW264.7炎症细胞中抗炎因子TNF-α、IL-6、IL-1β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给药浓度范围内除化合物Ⅸ以外细胞存活率均在100%附近,说明剂量范围内无毒性;总黄酮及各化合物对NO均产生量都起到抑制作用,对比IC50值显示作用程度有稍差别,其中化合物Ⅰ、Ⅲ、Ⅳ、Ⅴ效果最好,进一步选取上述四种进行抗炎活性物质实验,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针对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都有较高抗炎活性,针对不同炎症因子作用有细微不同。
本论研究明确了紫花杜鹃黄酮类成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为新药研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