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灸治病并不单纯只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或者病变组织,其治疗的途径之一在于通过重建免疫系统的稳定性,以使疾病趋于康复,但针灸对于免疫调控作用的同时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理是通过何种途径、层次、环节影响机体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所以近年来针灸对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已成为针灸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其深入研究并且阐明针灸对其调控机理是必要的。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利用穴位电学特性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大鼠穴位电流、大鼠血浆及皮质钙离子含量,脊髓SP物质含量,观察针灸对炎症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5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AA针百会组、AA灸百会组、AA针关元组、AA灸关元组、AA针足三里组及AA灸足三里组。实验结论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其结果体现了腧穴的作用特点及规律的不同,通过穴位电流的特性,了解应激反应和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在针灸治疗下其机体内部概况,充分的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论点及特色。1体表穴位电流在正常情况下呈平缓的线性规律,说明即使不给予刺激,机体的体表电流也会呈动态变化且与脏腑盛衰有一定的相关性。2机体接受劣性应激后(佐剂性关节炎)对于机体脏腑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其损伤程度可藉由测量穴位电流值而得知,通过穴位电流显现出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因此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观点,并且提示穴位电流值可以反应出机体内在的病理表现及病理过程的状况。3研究发现,当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针灸三要穴后能影响穴位电流变化并且存在穴位的特异性,对于机体炎症不同状态时起着调节作用并与穴位电流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4研究发现,针刺及灸疗百会穴均未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但通过电流差值得知,针刺百会穴的电流差值明显低于灸疗百会穴,根据本研究其它相关结果说明针刺百会穴能明显缓解炎症所致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症状;针刺关元穴及足三里穴皆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而灸疗关元穴及足三里穴皆未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提示针刺及灸疗对于机体炎症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状态的调节作用具有差异性。5研究表明,百会穴未能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但其穴位电流更能反应出机体精神心里状态的表现;关元穴可明显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且可反应机体脏腑功能盛衰的情况;足三里穴正常状态下双侧穴位电流波动相似,证实经络左右对称性的理论,于病理过程中足三里穴左侧电流差值均大于右侧,证明《内经》所言「左盛则右病,右病则左盛」的理论及观点,而左侧的电流差值均大于右侧,也证实了「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理论,并且足三里穴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符合针灸治疗近治作用的规律。6研究表明,血浆及皮质Ca2+水平在AA模型中的表现其对机体造成的不同应激状态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对自身免疫细胞或神经冲动具有调控作用,同时体现了针灸通过调节Ca2水平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7研究表明,脊髓SP水平在从模型中体现出针灸能调节体内SP物质水平,并且在炎症发生时起到对免疫细胞募集过程的调节作用,且对一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细胞功能也有影响.综上述所述,针灸三要穴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体的正气,可提高因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抗应激能力,抑制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并且对AA大鼠模型可明显的抑制炎症反应及继发性免疫反应,其具有穴位的特异性。结果还说明针灸通过调节Ca2+水平,脊髓SP生成和释放减少发挥抗炎、抗应激反应的作用。对于针灸对机体的双向性的整体调节作用有赖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共同调控并且对于各环节均具有调节作用。结合针灸对上述各相关因子的水平影响推测,针灸通过多靶点、多环节而达到对应激源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针灸对于机体的整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大部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而穴位的特异性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不同的穴位及针灸方法作用于机体其效果皆不相同。本实验结果体现中医理论百会、关元、足三里三穴的作用特点及规律的不同,通过穴位电流的特性,了解到应激反应及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在针灸治疗下其机体内部概况,充分的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论点及特色。但由于实验仅从炎症反应和应激、镇痛等方面初步揭示上述不同穴位的作用特点及规律,但还不足以从整体水平来揭示针灸对于三个穴位的穴位电流与抗炎镇痛物质的相关性以及钙离子与脊髓SP物质之间在抗炎镇痛时彼此间的关联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