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 E)的水平与VVC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为研究VVC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为临床上缓解VVC的症状提供参考。观察并评价4种治疗方案对重度VVC患者的疗效,研究结果可为重度VVC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1年8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223例重度VVC患者及同期390例轻中度V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研究一般情况、月经情况、孕产史、避孕方式、生殖系统炎症史、性传播疾病史、性生活情况、既往情况和个人行为习惯等因素与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第二部分: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41例重度VVC患者、46例轻中度VVC患者,以及我院健康查体中心的42例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IL-17和Ig E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IL-17、Ig E在重度VVC组、轻中度VV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有无浓度差异。第三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1年12月~2013年7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158例重度V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给予4种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口服氟康唑150 mg/次,第1、4天应用;B组:克霉唑阴道片,500 mg/次,第1、4天应用;C组:口服氟康唑150 mg/次,同时克霉唑阴道片,500 mg/次,单次用药;D组:口服氟康唑150 mg/次,第1、4天应用,同时克霉唑阴道片,500 mg/次,第1、4天应用)。在停药7±3天、停药30±5天复查,进行微生物、临床疗效的评价。按时复查完成随访,资料较完整者共141例,其中A组34例,B组38例,C组30例,D组39例。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种方案治疗后的VVC评分变化情况。应用χ2检验或Fisher分析对各组间在停药7±3天时的微生物疗效、临床疗效,在停药30±5天时的复发率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间达到症状完全消失的时间有无差异。评估各种方案的安全性。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婚(OR=1.783,95%CI 1.234~2.576,P=0.002)、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OR=6.321,95%CI 2.157~18.526,P=0.001)、口交(OR=1.607,95%CI 1.042~2.479,P=0.032)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OR=2.052,95%CI 1.065~3.954,P=0.032)是重度VVC的危险因素。年龄>29岁(OR=0.712,95%CI 0.511~0.992,P=0.045)、有妊娠史(OR=0.609,95%CI 0.435~0.853,P=0.004)、有分娩史(OR=0.643,95%CI 0.460~0.898,P=0.010)、有阴道分娩史(OR=0.596,95%CI 0.389~0.911,P=0.017)以及采用自然避孕法避孕(OR=0.519,95%CI 0.314~0.858,P=0.011)是重度VVC的保护性因素。(2)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OR=4.590,95%CI1.447~14.560,P=0.010)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OR=2.706,95%CI1.028~7.120,P=0.044)是重度VVC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VVC组(包括重度VVC组和轻中度VVC组)阴道灌洗液中IL-17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重度VVC组IL-17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轻中度VVC组IL-17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VVC组阴道灌洗液中Ig E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重度VVC组Ig E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重度VVC组Ig E浓度高于轻中度VVC组(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结果:(1)4种治疗方案在停药7±3天、停药30±5天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VC评分有所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7±3天,A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85.3%,临床有效率为85.3%;B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86.8%,临床有效率为84.2%;C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90.0%,临床有效率为83.3%;D组的微生物治愈率为97.4%,临床有效率为92.3%。(2)D组同其他3组相比,治疗重度VVC的短期微生物疗效(D组与A组比较,P=0.145;D组与B组比较,P=0.191;D组与C组比较,P=0.429)、临床疗效(D组与A组比较,P=0.561;D组与B组比较,P=0.453;D组与C组比较,P=0.438)和停药30±5天时的复发率(D组与A组比较,P=0.136;D组与B组比较,P=0.242;D组与C组比较,P=0.468)均无统计学差异。(3)A、B、C 3组的短期微生物疗效(C组与A组比较,P=0.850;C组与B组比较,P=0.982;B组与A组比较,P=1.000)和临床疗效(C组与A组比较,P=1.000;C组与B组比较,P=1.000;B组与A组比较,P=0.898)均无统计学差异。停药30±5天时,A组的复发率低于B组(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P=0.043)、C组与B组(P=0.708)之间的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A、B、C、D4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不同(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D组50%的研究对象在停药1天时症状消失,B组50%的研究对象在停药2天时症状消失,C组50%的研究对象在停药3天时症状消失。(5)3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不良反应程度较轻。结论:(1)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是重度VVC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VC患者相对于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V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重。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的VVC患者相对于无过敏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重。(2)IL-17、Ig E在VVC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重度VVC女性阴道局部的Ig E浓度显著高于轻中度VVC女性。(3)4种方案治疗重度VVC均有较好的微生物疗效和临床疗效。口服氟康唑重复给药的复发率较低,症状消失快,是治疗重度VVC安全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