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尺度的金属粒子因具备独特的电磁学性质而在光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呈现广阔应用前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表征手段的发展,纳米金属粒子结构组成材料从最初的单一贵金属发展到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复合结构,其形态也从单一球形结构发展到单一异型粒子和线簇、面簇等其它结构。金属壳包裹电介质组成的核壳结构材料是复合结构的典型代表。其奇异的光学性质源自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研究表明:共振频率主要受到粒子核壳半径比调制;此外,外界环境、粒子形状、尺寸大小也会对共振波峰产生影响。论文对金属纳米壳球体的消光性从物理机理上进了简单讨论,并介绍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论文分析了壳厚度、内核大小、总尺寸和光波极化方式对纳米粒子吸收电磁能量能力的影响,得出金属纳米粒子吸收峰移动的规律,以研究球形粒子的最佳吸收条件,为实际应用的结构参数选择提供参考。分析表明,电磁场极化方式对吸收效率的影响较小,但却可以影响电磁损耗的分布状态、调节电磁损耗的分布。论文针对对于金属纳米壳球体的散射场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医学中应用较多的820nm、1024nm波长条件下的散射场空间强度分布和相位分布,为利用散射场进行成像提供了参考。论文计算了单个纳米粒子和组合粒子的电磁损耗密度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单个纳米粒子的电磁损耗分布具有对称性;二维组合粒子的电磁损耗分布整体上是对称的,但组合结构中的单个粒子显示出不对称的分布规律。由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热极性的组合结构,它由两个纳米粒子组成,一个金纳米壳球体,另外一个是理想电介质纳米球。最后对这种不对称纳米结构在液体中的运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金纳米粒子具有自我转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