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串客是对非职业戏曲演员的一种专称,指那些身不在乐籍但却喜好登台演戏的业余戏曲爱好者们。串客是我国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亦是戏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采用历时溯源和共时研究相结合、现象分析和文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在动态的戏曲发展流程中把握这一文化奇观。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对“串客”的名称进行考辨,文中先对学界存在的有关“串客”的种种说法进行细致甄别,认为“串客”是明清以来人们用以称呼业余戏曲演员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至于该词的其他义项,均系借用“业余演员”一义而来。进而又对“串客”之“串”进行剖析,指出“串”字至少包含“连贯”、“表演”、“戏谑”三层含义。文章又通过对“清客”、“票友”“串客”之间关系的辨析,最后明确指出“串客”才是一个最为贴合业余演员演剧心理及其身份特征的称谓。 第二章重在梳理串客的历史发展演变轨迹,把其历史划分为滥觞与发展、初兴、高涨、低靡与复苏、鼎盛共五个阶段,并对其相关的社会背景、形成原因等作了深层探究。 第三、四两章是对串客涉及到的戏曲艺术问题作具体探讨。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串客的演剧特征、串客的剧本创作和串客的曲论建设三方面内容。由分析我们看到,串客不只是单纯的业余戏曲爱好者,串客实际上还是一个与戏曲有着极其复杂关系的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完整个体。第四章主要通过和职业艺人的比较,对串客的演剧方式和演出俗规作规律性总结。这主要体现在:串客演剧主要局限在私家厅堂内的自娱自乐、朋友堂会戏上的友情出演,和由票房曲社组织的彩排和社会上的义务戏;在演出时,串客又多秉持着不轻向市廛“串票”、“耗财买脸”、用别号串戏等演出俗规。 第五章是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串客生存状态进行研究。由此我们看到,在戏向被视为邪宗的旧社会,串客处处受人鄙视,不仅皇室打着维护风化的旗号,频颁法令禁制他们演戏,封建士大夫也通过制定形形色色的家规、庭训、箴言、乡戒等去竭力诋毁他们,同时又对家族子弟的言行严加锢束,以防其误入串客的歧途。 第六章重点分析了戏界存在的票友“下海”现象,“下海”其实是串客由原来的非职业身份向职业身份的一种过渡,按照当时的梨园行规,串客只有在经过拜师、声明之后才算正式加入梨园会籍,有关“下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唐代,但这一现象却集中发生在清未民初的百余年间,文中主要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段“下海”概况的考察,揭示了该现象之于我国戏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