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产量因素结构、株型结构、冠层结构及有关问题,作者利用现有超高产基因型的有关产量性状研究资料和1998—2000年进行的试验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黄淮冬麦区近期育成的小麦超高产基因型,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平均值为606.2万穗/hm2、40.6粒和44.5克,其中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分别为:471.7、48.3、48.1;616.3、37.9、44.9;和715.3、34.1、40.7。随基因型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处在过渡超高产水平上,到超高产水平时略有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直线上升趋势。近期黄淮麦区育成的大穗型基因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作用小于穗粒重,表明单位面积穗数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要想进一步提高大穗型基因型的产量潜力,还须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而中间型超高产基因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作用略大于穗粒重,表明中间型超高产基因型穗粒重仍须进一步增加。而在决定穗粒重的两个因素穗粒数和千粒重中,穗粒数的直接贡献作用大于千粒重,因此在提高穗粒重时应首先提高千粒重。限制多穗型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则是穗粒重,在决定穗粒重的两个因素中,千粒重的直接贡献作用又大于穗粒数。所以,努力提高穗粒数和适当增加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多穗型产量潜力的主要任务,同时应注意稳定现有穗数水平。 2.建立了超产产基因型的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3种类型的产量因素结构与产量间的优回归方程: y大穗型=131213.6+233.8199x1-0.1680x12-11599.5x2+174.4179x22-202.231x3-1.03712x32 y中间型=-73797.1+91.7240x1-0.0655xl2-116.2486x2+4.5679x22+2143.6020x3-22.7180x32 y多穗型=26170.49-65.5308x1+0.0713x12-551.197x2+6.1266x22+414.2744x3-4.1139x32 并以上述回归方程对3种类型在9000~10500、10500~12000、12000~13500和13500~15000kg/hm2产量水平下的产量因素组合进行了模拟。 3.超高产基因型的茎秆结构特征为:茎高79.1±6.1cm;组成茎高的穗及5个节间长度配置比例(自穗而下)为1:3:2:1.5:1:0.6;各节间粗为0.312、0.393、0.41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