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常伴有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障碍,且多发于青壮年。氟哌啶醇作为经典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已在临床使用多年,但由于其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牛黄(Calculus Bovis,C.Bovis,CB)自古以来一直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常用药物。作为天然CB的理想替代品,体外培育牛黄(Calculus Bovis Sativus,In vitro cultured Calculus Bovis,CBS)近年来被发现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有调节内环境的稳定和改善精神疾病的生理功能的作用。另外,最近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CBS与氟哌啶醇联用可在达到相同疗效的前提下降低氟哌啶醇的使用剂量,这对临床上使用氟哌啶醇时减少相应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CBS与氟哌啶醇联合使用时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协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研究氟哌啶醇与CBS联用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分析CBS对氟哌啶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影响并探索其原理。 方法: 腹腔注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Dizocilpine Maleate,MK-801)制备大鼠精神分裂症模型。分别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实验评价氟哌啶醇和CBS联用对精神分裂症大鼠自发运动能力、焦虑水平等的影响,然后检测大鼠大脑组织中的氧化指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前额皮层c-Fos蛋白的表达。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氟哌啶醇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分析CBS对氟哌啶醇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肠外翻实验探讨CBS对氟哌啶醇肠道吸收的影响。 结果: 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氟哌啶醇单独用药组相比,氟哌啶醇与CBS联用组能够显著增加大鼠在旷场的中央区域运动距离(P<0.05)和中央区域运动时间(P<0.05);高架十字实验结果显示,与氟哌啶醇单独用药组相比,CBS与氟哌啶醇联用组能够显著增加大鼠在开臂的进出次数(P<0.05)和滞留时间(P<0.05); 2.与氟哌啶醇单独用药组对比,两药联用在大鼠脑组织中有更好的抗氧化性;CBS和氟哌啶醇均可降低大鼠脑中c-Fos蛋白含量; 3.建立的LC-MS/MS法能够准确检测大鼠血浆中氟哌啶醇的含量,与氟哌啶醇单独口服组相比,CBS能显著增加口服氟哌啶醇的AUC0-∞(P<0.05)和Cmax(P<0.05);肠外翻实验中,与氟哌啶醇对照组相比,CBS联合氟哌啶醇能够显著增加氟哌啶醇在离体小肠的吸收(P<0.05)。 结论: 通过行为学评价,氟哌啶醇与CBS联合使用能协同降低大鼠精神分裂症模型中的自发运动水平和焦虑水平增高,为临床上两药的联合使用提供了药效学基础。此外,通过药动学的研究,发现CBS可以通过增加氟哌啶醇在小肠中的吸收从而增加氟哌啶醇的生物利用度,这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