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淮海平原承载着京津冀、中原等多个城市群,其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同时该区域还是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粮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在该区域十分突出,因此,系统地研究该区域的城镇化和聚落体系的布局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分三个部分:首先,从城镇化进程与格局入手,分别选择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测度法评价区域的城镇化水平、演变与空间格局,并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以人为核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人口-经济、人口-空间、人口-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将地级以上城市分为不同的协调发展类型并提出发展策略;然后,借鉴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结构基尼系数、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居民点体系中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使用交通地理学中的交通优势度模型,从“质”、“量”、“势”三个角度定量研究了交通与区位条件,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规划定位、中心地分析,提出了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案;最后,镇村体系是居民点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镇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问题,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河北省曲周县为例,采用BCG矩阵和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方法研究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并依据中心地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用结节性指数、场强模型、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镇村居民点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从“规模”与“联系”两个角度识别出城镇化型居民点,并将县域242个主要农村居民点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明确整治单元和迁并关系,有针对性提出整治策略。在总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城镇人口在迅速增加,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2.7%提高到2010年的46.8%,近十年年均提高1.57个百分点。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人口、经济、空间、社会过程。黄淮海平原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的城市多位于京广线沿线、环鲁中南丘陵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首都北京的首位优势在不断扩大,但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总体趋于均衡趋势。交通优势较高的有京津及其周边地区,和以京津为核心辐射出沿渤海湾、京沪铁路&G3高速公路、京广铁路&G4高速公路三条交通优势带。提出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三纵一横四中心”的空间优化方案,即以京广线、京沪线、沿海为纵轴以及陇海线横轴构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骨架,以京津冀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东陇海城市群为城镇体系的有力支点。镇村体系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其自身的“规模”和居民点间的“联系”两个因素,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提出布局优化方案和整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