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英汉语中的中动结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内外众多语言学派、语法学家以及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动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从整体来看,当前对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原因在于英汉语中的中动结构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很难对两者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尝试将英汉语中的中动结构进行原型范畴的分类,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合理的英汉中动结构范畴,并采用比较语言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对相应英汉中动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找出英汉中动异同产生的深层机理,从认知的角度更深刻地把握中动语态的本质。
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了英汉语中动句。作者认为,中动结构可以成为独立的句式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句法构造,以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本文将英汉语中的中动句划分为典型中动句与非典型中动句,其中英语典型中动句的句法特征表现形式是“NP十V+modifier”和”NP+Auxiliary+not+V”。英语典型中动句以受事做主语,非典型中动句以工具、方位以及背景做主语。汉语典型中动句句法特征表现形式与英语相似,“NP+V qilai+adj。汉语典型中动句也是由受事做主语,非典型汉语中动句以工具、时间、地点以及方式做主语。英汉语典型中动句有四个界定的属性:1、是受事论元作为句子的主语;2、是隐含的施事论元;3、是句子的通指性和非事件性。作者认为典型的中动结构主语和动词可以换位,从而还原成逻辑上的动宾结构。而非典型的中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形式上存在变体,主语不一定是逻辑上的受事论元,可以由工具、处所、背景等论元担任。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典型中动句的相似之处在于中动句的主语必须具备致使性特征,也就是该被动参与者内在的特性使得事件以某种方式发生,说话人认为该被动参与者具有动作发出者的地位,事件的发生似乎是由该被动参与者引发的。典型的英汉中动结构动词和主语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它们的相同点是在句法层面不出现隐含施事以及谓语动词后需要表述状态的状语等。英汉语中动结构在形态上最显著的差别就是英语中谓语动词采用V的简单主动形态,而汉语中的谓语动词“V”有一个黏着语素“起来”。两者的不同是由同样特征的语义内容和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表现方式决定的。英语是有曲折变化的语言,英语中动结构允许动补结构的嵌入。汉语中动结构则不允许动结式嵌入。
对于英汉非典型性中动句,两者的主语基本一致,均由对象、工具、以及处所的参与者充当,但汉语也可以由方式或者目的的参与者充当,英语中几乎很少。英汉非典型中动结构的差别是由英汉动宾结构中的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差异造成的。相较而言,汉语非典型中的中动结构更为自由。我们可以从事件过程的外围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待或者描述事件。中动句可以描述动作过程与施事以外的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话题突出和意合型语言,所以汉语中动结构受到的生成制约就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