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固定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其布局合理性关系到城市居民疏散、灾后救援及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地震发生后,住宅遭受严重破坏急需进行修复或重建的避难者,成为了灾后一段时间内固定避难场所的主要需求者,对于山地城市的建设条件,合理的固定避难场所布局可以达到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本文结合建筑群体震害模型、无家可归人口预测模型及设施服务效率评价指标,在地震灾害下的建筑易损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已知震害矩阵,求待预测地区建筑的震害矩阵,并得出预测区建筑的震害损失面积,并求得无家可归人口规模及其分布,并从固定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及服务效率两个方面分析其布局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昆明市东川城区为案例点,研究了其固定避难场所的布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通过分析东川城区住宅建筑易损性,预测无家可归人口规模,并结合现状固定避难场所布局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文献综合及对东川城区住宅建筑调研分析,将其住宅建筑按照结构类型分为三类,即土木结构、砖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三类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分别占比5.33%、43.38%、51.29%,在Ⅸ度(东川区设防烈度)地震条件下,东川城区土木结构住宅及未设防的低层砖砌体结构住宅震害损失较为严重,中高层经过抗震设防的框架结构住宅震害损失相对轻微,中等破坏以上的建筑面积分别占各类结构总面积的100%、94.6%和9.5%;(2)在Ⅸ度地震烈度下,东川城区将有4.09万人住宅建筑遭到中等以上破坏,需要中长期避难,占城区总人数的45.41%,其中中长期避难需求人数最高的为腊利村,有3190人,达到村庄人口总数的84.69%。无家可归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糯谷田村、深沟村、腊利村、翔鹏社区、祥和社区、金桥社区及沙坝社区,地震灾害发生时需注意引导疏散;(3)对东川区固定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评估可以得知,具有安全风险的避难场所有湿地公园、铜都中学、东川体育场及人民公园,其中湿地公园受泥石流冲沟和地震断层带的双重影响,东川体育场和人民公园受到储气站1000米爆炸威胁影响范围内,铜都中学主要受储气站爆炸威胁;(4)从东川城区安全威胁性小的固定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20.72公顷,按照人均4m2的避难面积,有效总容量可以满足5.18万人中长期避难,大于预测的中长期避难人口需求总量。但在总体布局上,其服务范围仅能覆盖64.3%的城区面积,有效固定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内有2.40万人需中长期避难,有1.69万无家可归人口处于合理的服务区范围之外;(5)东川区固定避难场所服务重叠率偏高,服务面积比偏低,固定避难场所密集,不利于场所的高效利用,固定避难场所多数集中在城南老城区,北侧有较大的配置缺口,在未来规划中应重视城区北部固定避难场所的建设。针对东川区固定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规划建议:1)加快对东川城区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加固工程及老旧土木结构住宅建筑的更新,防患与未然,减少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2)完善北部城区固定避难场所的建设,改善城区北部缺乏固定避难场所的现状,创建更加完善的城市防灾救灾体系:3)合理建设城区内疏散引导设施,将中长期避难人群合理疏散至固定避难场所,避免某个固定避难场所过于拥挤或利用不充分;4)完善固定避难场所内设施配置,保障灾后无家可归人口在固定避难场所内的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