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化学是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利·夏普莱斯(K.B.Sharpless)教授在2001年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是开辟一整套以含杂原子链接单元C一X一C为基础的组合化学新方法,用少量简单可靠和高选择性的化学转变来获得更广泛的分子多样性,开创了快速、有效、甚至是100%可靠的、高选择性地制造各类新化合物的合成化学新领域。链接化学自提出到现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却在药物发现、高分子化学、生物靶标等众多领域得到迅速发展,但其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集中在色谱固定相的功能化,因此进一步拓展链接化学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链接化学来进行电极表面的生物功能化,发展能够精确控制配体接触位点与密度的固定策略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论文努力实现链接化学、生物活性分子、电分析化学三者结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链接化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反应类型。总结了链接化学在药物发现、高分子合成、生物体标记、材料表面功能化等领域的应用。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基于链接化学的硝基苯基团固载:组装过程及电化学行为研究通过简单、方便的分步方法将硝基苯基团共价修饰到Au表面:首先用1-叠氮十一硫醇和稀释硫醇的混合溶液在Au表面形成结构有序的端基为叠氮基的有机自组装膜(SAMs);然后在水溶液环境中通过具有高选择性、可靠、易于反应的链接反应(click reaction)完成叠氮端基自组装膜的衍生。通过这种方法,可将硝基苯基团定量的修饰到Au表面。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电化学方法证实了硝基苯基团的成功固定并研究了含有硝基苯基团的自组装膜的电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证明了链接化学用于共价键联纳米结构的有效性。端基为硝基的自组装膜通过电化学还原转变成端基为氨基的自组装膜,并通过碳二亚胺反应进一步共价键合血红蛋白(Hb)。固定的血红蛋白可与电极间实现直接电子传递,并对H2O2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实现了固体表面的进一步生物功能化。第三章基于链接反应的蛋白质固定技术及电化学性质研究通过链接反应及碳二亚胺反应将血红蛋白(Hb)共价键合到含有叠氮端基的巯基自组装膜上,并采用红外反射吸收光谱(RAIR)、电化学交流阻抗(EIS)以及循环伏安法(CV)对电极进行了表征。该修饰电极在0.1 mol/L pH=5.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表现出一对表观电位为-0.210 V(v.s.SCE)的准可逆峰,转移电子数及电子传递速率分别为0.75和0.779 s-1。实验结果表明:当叠氮端基的硫醇浓度占总硫醇的浓度为0.5时,血红蛋白在该修饰电极上的表面覆盖率达到最大,其值为8.3×10-12 mol·cm-2,说明血红蛋白在电极表面形成单分子层。研究结果还表明该血红蛋白修饰电极对氧气及双氧水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活性,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3.5~34.8 mmol/L和1.0×10(-6)~3.75×10-4 mol/L。米氏常数为0.107mmol/L,说明固定的血红蛋白具有较好的生物亲和性。第四章基于链接化学的酪氨酸酶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苯酚类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结合自组装技术及链接反应在金电极表面形成具有规整结构、端基为硝基的硫醇自组装膜,将硝基电化学还原后共价键合酪氨酸酶,制备了新型酪氨酸酶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以及红外反射吸收光谱(RAIR)对电极的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制备的酪氨酸酶修饰电极对苯酚、焦儿茶酚及间甲苯酚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活性,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2-6.0,0.2-73.1,0.2-53.0μmol/L,相应的米氏常数为0.032,0.038,0.055 mmol/L。该修饰电极可对实际水样中的苯酚含量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