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卫·卡坦组块理论视角看英语品牌名翻译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每天都有大量新的国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为保证这些产品和服务能被中国消费者了解并接受,做好它们的英语品牌名翻译便具有了实际意义。基于这一原因,在中国的翻译实践者和研究者中展开了广泛、激烈的关于品牌名翻译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不论英语品牌名翻译的实践还是研究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使得进一步研究英语品牌名翻译有了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翻译不仅是对意义的阐释,还是一种理解和构建“框架”(一种内在精神状态,它构成我们内心世界图式的一部分)的认知创造。实现这一意义阐释和认知创造的自然而巧妙的方法便是组块分析法。以上观点对于英语品牌名的翻译同样适用。迄今为止从这一视角进行的英语品牌名翻译研究仍然比较鲜见,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出尝试。本文采用的理论框架出自于意大利翻译学者大卫·卡坦的组块分析理论(Katan,2004)。该理论起源于神经语言程式学(NLP)专家们常用的组块分析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翻译理论。它将意义的阐释与框架的理解和创造相结合。作者由对品牌名翻译实质的思考切入,随后对组块分析理论的起源,其理论依据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建立品牌名翻译的模型做了一番深入探究。此后,作者以组块分析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品牌名翻译的几个的具体实例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了分析,以检验这一新理论运用于英语品牌名翻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好的译者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分析语义概念的能力,还应具备在不同文化间理解和转换框架的能力。成功的品牌名译名在目的语文化中创造出的框架应当与原品牌名在原语文化中所创造的框架类似。这一结果显示译者在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中理解和创造适当框架的能力在翻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译者这一能力的获得可通过组块分析训练和熟悉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得以实现。组块分析法不仅简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法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在某种翻译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对这些翻译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和反映。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点,避免了中国当前品牌名翻译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理论框架太过宽泛而无法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理论与实践分离。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品牌名翻译。从本研究中获得的见解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翻译作为意义阐释的本原,也使得翻译者认识到加强自身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本研究的发现可为提高英语品牌名翻译的质量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到本院急诊患者的疾病谱、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职业和就诊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编制航班衔接表是航空公司制订日常生产计划的基础。本文作者针对单枢纽机场航线网络的特点 ,以所需飞机数最少为目标 ,提出了描述航班衔接问题的最小费用最大流网络模型 ,为
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诉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而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目前我国刑事鉴定制度中存在着管理缺位和立法疏
目的:比较气管-食管瘘和支气管-食管瘘不同处理方法,以提高气管、支气管-食管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气管-食管瘘和支气管-食管瘘病例资料,比较内科保守治
目的:比较小剂量和大剂量垂体后叶素对大咯血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66例大咯血的病人分别用小剂量(A组,n=34)和大剂量(B组,n=32)垂体后叶素治疗。A组,垂体后叶素2U/h,静滴,8~1
<正>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又叫做家庭心理治疗(family psychotherapy),是兴起于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治疗界的一种整体论治疗方式,它以整个家庭为出发点,从家庭成员的相互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许多新理念: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
目的通过检测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干预后的A549细胞的凋亡和其内钙离子浓度,探索OA对A549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设0、10、20
在穿越活断层时的地下管道,在发生地震时通常容易遭到破坏,断层引起的破坏是跨断层埋地管道破坏的主要原因。跨断层埋地管道试验是研究埋地管道抗震的重要手段。通过试验研究
文章以英国SUCoD系统及其在建筑遗产再利用设计中的应用作为国外实例,与国内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区域内建筑遗产虚拟系统的构建实例做比较,分别从虚拟系统对建筑遗产"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