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的]急性戊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E,A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分布于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有散在病例发生[1]。在流行区域,妊娠妇女有更高的HEV感染率,且病死率很高,可达10%~25%,已存在其他慢性肝脏疾病(如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的患者在感染HEV后易诱发肝衰竭(Liver failure,LF)[2],有报道表明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的患者感染HEV后有肝炎慢性化、肝脏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的发展趋势[3],戊型肝炎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卫生问题。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目前发现了至少4个基因型,我国主要流行基因1型(HEV-1)和基因4型(HEV-4)。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戊型病毒性肝炎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爆发,1955至1956年期间发生于印度新德里的戊型肝炎大爆发,HEV感染病人累计达29,300例,是目前第一次记录的AHE大爆发[4]。此后,在墨西哥、埃塞俄比亚、中国、越南、苏丹、乌干达等许多国家都发生了AHE的大规模爆发[5],研究表明这些大规模爆发均由HEV-1或HEV-2引起。我国是公认的HEV流行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由HEV-1所致的戊型肝炎的大规模爆发已很少发生,然而,自2004年到2014年,我国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每年感染的数量从16,444增至26,988例,几乎增加了一倍,而近年对我国戊型肝炎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散发性戊型肝炎主要由HEV-4引起。以往基于戊型肝炎的多次大规模爆发及地区性流行,之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HEV-1相关的戊型肝炎,即由水源传播引起的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相比之下,对由HEV-4引起的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毐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山东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进行研究,从而更好的了解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预后特点以及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1.本研究调查了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AHE的诊断依据按照200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要求(1)有HE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如:检测到抗HEV免疫球蛋白 M(Anti-HEV IgM)和/或抗HEV免疫球蛋白 G(Anti-HEV IgG)阳性;(2)具有肝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如:发热,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压痛等体征;(3)肝功生化检查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等指标水平升高。2.本研究对山东地区AHE的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户籍、合并2型糖尿病史等,临床表现包括前驱发热、黄疸、乏力、食欲减退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 ALT、AST、TBI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myltransferase,GGT)、白蛋白(Albumin,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 AHE 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3.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SPSS 16.0,Inc.,Chicago,IL,USA)对录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季节分布本研究共纳入680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AHE呈全年散在发病,但2月、3月份AHE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发病约占全年的30%。2.人口学特征680名AHE患者中,绝大多数为男性患者(574/680,84.4%),男女比例5:1,患者平均年龄为50.9±12.8岁,>40岁的中老年组和≤40岁的青年组各占79.5%和20.5%,中老年人群AHE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青壮年。住院平均天数为29.6士17.2天,合并HBsAg阳性者126例,占18.5%,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合并2型糖尿病54例,占7.9%,合并Anti-HCV阳性者4例,占0.59%。3.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174例患者出现前驱发热症状,占25.6%,大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582/680,85.6%)、食欲减退(570/680,83.8%)、黄疸(631/680,92.8%)、重度黄疸(394/680,57.9%);少数患者并发腹水(50/680,7.4%)、肝性脑病(48/680,7.1%),部分患者发生胆汁淤积(57/680,8.4%),合并肝硬化60例,占8.8%,出现肝衰竭102例,占15%,最终死亡患者共30例,占4.4%。对680例患者的血清生化分析显示:ALT、AST、TBIL、ALB、GGT、AKP、INR、PLT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 727(8-6270)IU/L、300(17-6226)IU/L、196.8(8.0-1083)μ mol/L、33.0(15.2-45.8)g/L、160(10-3784)IU/L、154(47-2369)IU/L、1.15(0.81-41.9)、162(10-589)×109/L。4.肝衰竭的临床特征102名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肝衰竭,其中急性肝衰竭24例(23.5%),慢加急性肝衰竭28例(27.5%),慢性肝衰竭50例(49%),29名患者死亡,占28.4%。患者根据出现与未出现肝衰竭可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饮酒史、合并HCV感染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中有吸烟史、合并2型糖尿病、乙肝表而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者比例在出现肝衰竭组较未出现肝衰竭组高(P<0.01);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黄疸发生率肝衰竭组更高(P<0.001);并发腹水、肝性脑病以及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肝衰竭组更高(P<0.001);同时,肝衰竭组有更高的TBIL、INR水平(P<0.001)以及较低的 ALB、PLT 水平(P<0.001)。5.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性别、年龄>53岁、肝硬化、2型糖尿病、血小板<150×109/L因素后,发现年龄>53岁、肝硬化、血小板<150×109/L为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 1.6(1.1-2.7),2.9(1.5-5.6),3.7(2.3-6.0)。[结论]1.散发性戊型肝炎多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约5:1。2.戊型肝炎患者HBsAg阳性率高达18.5%,HBsAg阳性与肝衰竭的发生相关。3.较大年龄、肝硬化与血小板降低是肝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