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指出:如果描述的动作过程本身只与一个过程参与者有关,并且没有施事特征(feature of agency),那么这样的分句,既不是主动语态,也不是被动语态,而是中动语态。从认知角度来看,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确实存在一个过渡的中间状态。这是我们研究中动语态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动语态,语言学家和学者们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动语态句式的生成机制,不管是词库生成观(lexical approach)还是句法生成观(syntactic approach)都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而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内却可以得到有机统一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动语态句式的认知动因是弱化事件主动参与者,而凸显被动参与者(或事件的外围参与者)的作用。中动语态句式可以表述由于主语的内在特征而使得动作的发生呈现某种性状,也可以表述由于主语内在的特征而使得动作能否发生。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对英壮语态进行对比,通过研究发现,英语和壮语尽管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其中动语态都具有非事件性、状态性、类属性、隐含施动性及情态概念等相同的语义特征,所不同的是他们各自的句法表现形式。典型的英语中动语态句式(EMC)可以描述为S+(V+ADJ/ADV),其中S为受事主语,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V和后面的副词ADV共同对前面主语的功能进行述谓;非典型的英语中动语态句式可描述为S+(V+NP),其中S为事件的外围参与者如工具、处所等,V是主动形式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而壮语的中动语态句式(ZMC),总体上可分为带有中动语素和不带中动语素两大类,可分别表现为S+(V+HWNJDAEUJ+ADV)和S+(V+ADV)等。壮语中动语态句式属于汉藏语系的话题评论构式之一,谓语动词不像英语那样发生屈折变化,加上有丰富的中动语素,因此就其句法表现形式而言,壮语的中动语态句式比英语的中动语态句式更丰富,表达更灵活,能产性更高。本文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验证了中动语义的跨语言普遍性,丰富了中动语态的研究成果,在现实意义上,通过英语和壮语中动语态的认知对比,对英壮两种语言的互译有一定的启发,丰富壮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内容,同时促进英语民族和壮语民族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