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临床研究:通过开展随机、对照、盲法临床实验,探讨痛风康 II号颗粒和外敷痛风I号外敷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建立安全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的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实验研究:通过观察痛风康 II号颗粒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症状和血清IL-4、TNF-α的影响,探讨痛风康II号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方法: 1.临床研究:收集符合诊断要求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例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此外,治疗组采用痛风康II号颗粒和外敷痛风I号外敷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疗程5天。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后分别观察病例的关节疼痛、关节急性红肿、关节功能障碍积分;在每天晚上8时由患者自行采用11点疼痛等级量表记录关节疼痛积分;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查血常规和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A)水平。 2.实验研究:将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采用双氯酚酸钠溶液灌胃,中药各剂量组分别采用痛风康II号颗粒配置的不同浓度的溶液灌胃,每天1次,共5天。实验第3天灌胃前,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采用尿酸钠溶液关节腔注射方法造模,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注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后8小时、72小时分别观察大鼠炎症指数及功能障碍指数;造模前、造模后1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72小时分别测量大鼠右踝关节周径;实验第5天灌胃后2小时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4、TNF-α的含量。 结果: 1.临床研究:参加试验的两组病例在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在关节疼痛积分和关节红肿积分、关节功能障碍积分均降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各项积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达40%。 在安全性评价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对 ALT、BUN、CREA无明显影响(P>0.05);治疗组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具有降低作用(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无影响。 2.实验研究:各组关节炎症指数、关节功能障碍指数积分比较,模型组积分最高(P<0.05)。造模后8小时和72小时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和对照组积分均降低(P<0.05),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05)。造模后1小时至8小时各组关节周径比较,模型组较中药各剂量组和对照组增大(P<0.05),造模后24小时和72小时,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模型组血清IL-4含量较其余5组明显减少(P<0.01),中药各剂量组含量与扶他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各组 TNF-α含量较其余5组明显增多(P<0.01),中药各剂量组TNF-α的含量与扶他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痛风康II号颗粒和痛风I号外敷方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功能障碍积分,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消肿止痛作用。 2.痛风康II号颗粒和痛风I号外敷方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对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影响,痛风康 II号颗粒和外敷痛风I号外敷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具有安全性。 3.痛风康II号颗粒可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炎表现。 4.痛风康II号颗粒可升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4含量,降低TNF-α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