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DSCT)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血清25(OH)D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生物学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因“胸闷、胸痛”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行冠脉DSCT检查的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DSCT结果分为对照组77例、稳定斑块组59例、高危斑块组65例。对照组冠脉无斑块;稳定斑块是指CT值>130HU、直径>3mm的斑块;高危斑块是指低CT值(<30HU)、正性重构(重构指数>1.1)和餐巾环征三项特征都具备的斑块。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OH)D、MMP-2、LOX-1。结果1、高危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之间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家族史、TC、TG、LDL-C、HDL-C,以及入院后用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稳定斑块组和高危斑块组DSCT中冠脉斑块基本特征的比较:两组在病变血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积血管支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之间血清25(OH)D、MMP-2和LOX-1水平的比较:25(OH)D水平在高危斑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稳定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危斑块组MMP-2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MMP-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LOX-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危斑块组LOX-1水平也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4、血清25(OH)D与MMP-2、LOX-1水平的相关关系:25(OH)D与MMP-2呈负相关(r=-0.589,P<0.001);25(OH)D与LOX-1呈负相关(r=-0.615,P<0.001);MMP-2与LOX-1呈正相关(r=0.536,P<0.001)。5、冠脉斑块稳定性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以冠脉斑块分组为因变量,男性、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家族史为因子,25(OH)D、MMP-2、LOX-1、年龄、BMI、TC、TG、HDL-C为协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25(OH)D(OR=0.964,95%CI:0.932~0.997,P=0.032)、MMP-2(OR=1.093,95%CI:1.006~1.189,P=0.037)、LOX-1(OR=1.024,95%CI:1.001~1.050,P=0.048)是冠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因素。其中25(OH)D(β=-0.037,OR=0.964)为保护性因素,MMP-2(β=0.089,OR=1.093)、LOX-1(β=0.024,OR=1,024)是危险因素。平行线检验P>0.05,说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可应用。结论1、冠脉高危斑块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冠脉无斑块和冠脉稳定斑块的患者,冠脉稳定斑块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冠脉无斑块的患者。2、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生物学标志物MMP-2和LOX-1呈显著负相关。3、在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低水平血清维生素D预示着冠脉斑块不稳定,血清维生素D是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为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