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青文学”做为“历史记忆”书写的特殊产物出现在中国文坛,梁晓声与众多“知青”出身的作家一起,带我们感受了一代人的精神变迁。梁晓声从沉痛和哀怨中“剥离”出一些可贵的因素,汇集、谱写成一首英雄的赞歌。当“知青文学”潮流褪去,梁晓声的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梁晓声的研究也渐渐的转移到了对其平民化写作风格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探讨,强调其九十年代作品思想、内容对八十年代作品的颠覆,忽略了不同时期其作品的连贯和共通性。本文拟从梁晓声“知青小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来探讨其作品中知青因素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梁晓声欲突破而不能的创作经历来论述“文革”历史和“文革”时期的文艺理论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梁晓声不同时期的写作内容和风格的差异来对作品进行分期,并以梁晓声八十年代的知青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八十年代英雄主义书写的独特性。“为知青正名”的写作意图一反当时普遍性的苦难叙述,他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演绎了一曲知青的赞歌,表现出粗粝豪放的艺术风格。同时其作品文风明显带有“文革”文艺理论的影响,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描绘具有历史写实的独特意义。第二章将梁晓声延续性的知青书写从其九十年代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批判小说中分离出来,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知青小说与八十年代同类作品的相异之处。到了九十年代,梁晓声抛开理想主义的叙述,转为一种冷静而客观的历史剖析。其作品由悲壮的英雄赞颂变为低沉的苦难描述。梁晓声以充满悲悯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残酷现实下人性的坚韧。第三章对梁晓声的突破性创作进行了深入分析。知青小说成就了梁晓声,同时也阻碍了他与时俱进的步伐。当各种先锋文学写作手法轰炸文坛的时候,梁晓声也尝试着突破自己的写作思路,他从古代文学和西方创作中寻找灵感,将结构布局和语言予以革新,但其作品中仍明显带有“文革”遗留给他的道德评判和时代记忆。虽然梁晓声没能突破固有的写作模式,但他的求索精神却难能可贵,他作为新时期“求变”作家中的一位,极具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