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中医“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与临床应用,结合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探讨研究杨震主任医师的“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作用机制。收集杨震主任医师应用“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挖掘出杨震主任医师“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更好的对其学术思想及经验进行学习和传承。 方法:通过搜集并研读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的论述和应用,从而整理出“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各代医家对其临床的理解应用。查询归纳传统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结合以上文献基础,探讨研究杨震主任医师的“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国医馆及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杨震主任医师处,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且以六型相火理论治疗的患者首诊处方,采集病人临床信息,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频数分析、用药基本信息分析、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杨震主任医师临床运用“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用药配伍规律,及探索发现相关新方,为杨震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的借鉴、传承及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结果:结合“相火理论”的起源、发展、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的应用及中医药对慢乙肝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总结出杨震主任医师认为相火产生于肝肾二部。相火的生理特点是受心火支配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的人身的动气,相火的病理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相火妄动即为贼邪。其“六型相火”理论产生的基础是结合朱丹溪《格致余论》和《丹溪心法》中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同时结合多年的中医肝病临床治疗经验,在朱丹溪以诸补阴丸治疗阴虚相火及以枳桔二陈汤统治湿热相火的二型相火辩治基础上,按照慢乙肝患者病理特点和肝病的发展过程,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上的病理性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六型。本研究共收集杨震主任医师运用“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处方112张,其中杨震主任医师常用中药共135味,共使用1632次,按药物归经统计最多的为归肝经药物共923次,其次为归胃、脾二经的药物;按“四气”分类统计使用最多的为寒性药物729次,按“五味”统计使用最多的为苦味药物774次。从临床用药统计结果分析,杨震主任医师治疗慢乙肝用药多归肝经、胃经、脾经,所选中药按“四气”分类多以寒为主,按“五味”划分则多以苦、甘、辛为主,治法多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为主。结合杨震主任医师的临床用药经验及频次为核心所做的显性经验分析,得出杨震主任医师常用药对为醋北柴胡、醋郁金、炒青皮、香橼以疏肝理气;炒鸡内金、炒薏苡仁、白豆蔻、茯苓健脾化湿;茜草、板蓝根、白茅根凉血解毒;炒鸡内金、海螵蛸、丹参、炒桃仁活血通瘀;醋鳖甲、地龙软坚散结;黄芪、麦冬、炒白芍益气养阴;广藿香、茵陈、虎杖、佩兰化浊利湿。以上结果均从分析的数据上体现了杨震主任医师应用“六型相火”理论治疗慢乙肝的用药配伍规律。 结论:“六型相火”理论内涵丰富,有着充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尤其在慢性乙型肝病的治疗上,创新性的将慢乙肝不同病理阶段用相火理论去理解治疗,不仅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更是对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补充。为慢乙肝中医药治疗引出了新的突破点,对中医肝病治疗的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