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型颈椎病(CSM)动物模型,用不同剂量黄芪总苷灌胃治疗,观察其对CSM大鼠椎间盘内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黄芪总苷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8-10周龄SD大鼠110只,除正常大鼠18只设为A组即空白对照组外,余大鼠均采用在颈椎间盘后缘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方式建立大鼠CSM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除去死亡及剔除试验者,余90只模型大鼠进入试验分组,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5组,即B、C、D、E、F组,每组18只,分别为模型组、黄芪总苷高剂量组、黄芪总苷中剂量组、黄芪总苷低剂量组以及甲钴胺药物对照组。黄芪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120mg/kg d、60mg/kg d、30mg/kg d标准给药,甲钴胺药物对照组按大鼠每100g体重0.05mg标准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共给药4w。于给药前以及给药1、2、4w后,处死大鼠前,进行改良的斜板试验,监测大鼠的运动功能;于给药1、2、4w后分三次处死大鼠,检测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的含量,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将取出的脊髓组织作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斜板度数比较:与A组相比,在给药前,B、C、D、E、F组斜板度数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模型建立良好。与F组相比,给药1w后,D组斜板度数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E组斜板度数减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w后,C组、E组斜板度数均明显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斜板度数增大,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w后,C组斜板度数减小,D组斜板度数增大,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斜板度数明显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一组内,与给药前相比,给药后4w时除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1β含量比较:给药1、2、4w后,与B组相比,C、D、E、F组椎间盘内IL-1β含量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相比,C组IL-1β含量增大,D组减小,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IL-1β含量在给药后4w时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一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内,C、D、F组在给药后4w与1w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在不同时间点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TNF-α含量比较:给药后1、2、4w时,与B组相比,C、D、E、F组椎间盘内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相比,C组、E组TNF-α含量均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NF-α含量减小,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一组内,与给药后1w时相比,给药后4w时除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脊髓组织的形态学变化:C、D、E、F组较B组在1、2、4w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脊髓组织水肿减轻,空泡结构有所恢复,灰质内神经元肿胀好转,细胞周围空隙减小。总体恢复上,D组与F组作用相当,明显优于C组、E组。结论:1.采用在颈椎间盘后缘植入BMP的方式建立CSM大鼠模型实验造模成功。2.黄芪总苷可显著降低CSM模型大鼠椎间盘组织中IL-1β、TNF-α的含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椎间盘内炎症反应、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与刺激有关。3.本课题研究发现黄芪总苷在抗CSM模型大鼠椎间盘炎性反应中存在量效关系,即黄芪总苷中剂量组与甲钴胺药物对照组作用相当,明显优于黄芪总苷高、低剂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