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政治话语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虽然van Dijk提出了批评话语研究的社会认知模式,话语分析的认知视角在主流CDA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认知语言学可为政治语言分析提供更细致的分析框架。以往研究多借助某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政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综合多种认知视角全面地对政治话语进行批评认知研究并不多见。架构(frame)是帮助人们理解现实并建构我们认为是现实的神经结构(Lakoff 2006a:25);架构(framing)是“运用符合自身世界观的语言”(Lakoff2004:4)和“对某一情境进行概念化”(Lakoff 2008:225)。简言之,架构是运用符合自身世界观的语言建构现实的语言策略。概念隐喻可视为一个架构向另外一个架构的映射;架构整合(Frame Blending)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架构整合为整合架构的认知操作(Turner2008);话语空间通常由架构构建。政治话语中的架构、概念隐喻、架构整合和话语空间在话语生成者基于自身价值观和潜在意图建构政治现实上是一致的,概念隐喻、架构整合和话语空间均是政治主体架构政治现实、体现意识形态的策略,它们在政治话语的架构策略分析中可优势互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南海问题,南海问题的语言学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主要对中、美、菲三国媒体有关南海问题的报道进行了对比,从认知和受众视角对南海问题进行批评性研究有待深入,融通多种认知理论视角的中美南海问题话语批评性研究则更匮乏。鉴于此,本文融合架构理论、批评隐喻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和话语空间理论对中美主流媒体南海问题话语的架构策略进行批评认知对比研究,从受众理解视角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阐释话语中潜在的意图和意识形态,考察合法化等话语策略以及受众被话语中的架构语言操纵从而建构话语生成者期待的政治现实的认知过程。本文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官方网站自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有关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的社论、评论和报道为语料,共收集美方语料122篇(计95884词),中方语料126篇(计162311字)。语料收集基于两个标准:内容涉及美国南海军事行动或中美南海博弈;在内容符合的情况下,社论优先于评论,评论优先于其他报道。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中美媒体运用了哪些概念隐喻的认知策略来架构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的政治现实?二者有何异同?原因何在?(2)中美媒体运用了哪些概念整合的认知策略来架构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的政治现实?二者有何异同?原因何在?(3)中美媒体运用了哪些话语空间的认知策略来架构美国南海军事行动的政治现实?二者有何异同?原因何在?本研究采用Steen et al.(2010)的MIPVU识别语料中的隐喻性词语,使用AntConc 3.4.4检索和统计隐喻性词语,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隐喻性词语归纳出概念隐喻。本文从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别对中美南海问题话语架构策略中的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和话语空间策略进行批评认知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美方话语使用“填海造岛/遏制中国是行军征程”、“中国南海主权声索是建筑活动”等12个概念隐喻和“行军征程、战争、人类、戏剧、建筑、商业和游戏”7个隐喻性架构来建构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的政治现实,使美国挑衅中国的军事行动合法化,操纵国际受众。中方话语使用“美国南海军事行动是行军征程/战争/玩火/欺诈活动/表演”、“中美南海博弈是比赛/角力/比武”、“南海局势是天气”等20个概念隐喻和“行军征程、人类、战争、戏剧、游戏、商业、比赛、玩火、角力、天气、欺诈、武术、表演和建筑”14个隐喻性架构还原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的事实真相。在建构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政治现实的过程中,中美媒体均使用了“美国南海军事行动是演戏”、“中美南海博弈是战争/演戏/商业活动/游戏”、“中美关系是行军征程/建筑”、“国家是人”和“美国亚太战略是建筑”的概念隐喻和“行军征程、戏剧、战争、人类、商业、游戏和建筑”的隐喻性架构。中美双方使用了共同的概念隐喻,但隐喻性词语的选择往往不同,即使使用同一隐喻性词语,建构的政治现实仍不相同;双方使用了相同的隐喻性架构和隐喻性词语,但其指代的内容截然不同,分别凸显不同的政治现实。中美方话语在概念隐喻、隐喻性架构和隐喻性词语使用上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固守单极化世界观,竭力维护其世界霸权,遏制新兴崛起的中国;中国崇尚“和合”,坚持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绝不称霸。(2)美方话语使用“积极的自我表征”和“消极的他者表征”的话语策略,运用架构整合操作,以“沙之长城、沙堡、南海中央巨大的堡垒、中国全力以赴挖战壕、建造主权、南海将成中国湖、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和仁慈的霸权国”的新奇隐喻指责中国主权范围内的南海扩建和防护活动、鼓吹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标榜美国“仁慈霸权国”形象,建构政治现实,操纵国际受众。中方话语以“美舰挑衅是在南海上裸奔、维护自身绝对安全是撞南墙、执意搅局南海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挑衅是贼喊捉贼、美国妄动刷不出在亚太的存在感、南海不是美国摆一把太师椅落座的合适地方、中国应善于在南海与美国打太极拳、南海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等新奇隐喻和意象成语揭示美国南海军事行动和中美南海博弈的真相与实质。中美媒体使用了相同频次的新奇隐喻,但双方新奇隐喻的使用截然不同:美方无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史实,侧重于凸显美国南海军事行动的原因,渲染“中国威胁论”,使得美国挑衅中国主权和权益合法化;中方侧重于对美国南海军事行动本身进行议题界定,揭露和还原美国舰机挑衅中国南海岛礁的实质和事实。中美方话语架构整合和新奇隐喻使用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坚持冷战与零和思维,竭力遏制中国的崛起以维护其在亚太的霸权地位;中国信奉“以和为贵”,主张合作共赢,但绝不会拿主权与核心利益做交易。(3)美方话语基于宏观的“自我积极表征”和“他者消极表征”的话语操控策略,使用“航行自由是美国国家利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认可的权利;美舰巡航行使美国在国际海域的航行自由权利、承担维护南海航行自由责任;中国提出非法、过度的南海领土索求;南海‘九段线’粗制滥造、含糊不清、鲁莽草率;中国大规模挑衅性填海杀戮海洋生物、破坏东南亚风水;中国欺负弱小声索国;美国替弱小国家伸张正义”等“鼓吹性”架构对中国进行道德批判,操纵国际受众,引导受众建构话语空间和其所期待的话语世界。中方话语基于南海问题史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航行自由制度、南海航行状况及美国对华战略事实,使用“美舰巡航挑衅中国主权和安全、违反国际法;航行自由是伪命题、横行自由;中国南海主权具备历史和法理依据;中国岛礁建设合理合法、是负责任大国担当;美国借军事行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菲、越侵占中国岛礁,非法声索主权;中国被迫和平维权”的再架构,还原美国南海军事行动的事实真相。中美双方在架构使用上截然不同,但中美媒体均基于各自受众的道德价值观架构美国南海军事行动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引导受众构建话语空间和话语世界。中美方话语空间策略中的架构使用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别,根本原因是:受自由主义和美国例外论影响,美国以“自由”为名义实施海外干涉、超越国际法并对他国进行道德裁判;在“和谐”文化影响下,中国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会在主权与核心利益上让步。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均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