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五年保护过渡期结束,自此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驻中国市场。由于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上与中资银行具有同等的地位,其竞争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有由于历史原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推进相对较慢,造成了长期以来的效率低下。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众多,本文从产权结构视角,讨论了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并采用随机边界分析(SFA)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2003年开始,从产权制度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结构持续变化,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国有股不断减持、海外战略投资者被引入、法人产权在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中持续增加、法人控股商业银行出现、外资产权多种方式进入商业银行系统、外资产权开始控股中国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格局形成。 国有产权的减持能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吗。法人产权特别是民营法人产权在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中出现并稳步成长,能起到优化产权结构提升银行效率的目的吗。外资产权进入中国商业银行系统产生的是“鲶鱼效应”还是“摘樱桃效应”。变革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现状,谋求发展,提高效率。那么中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之路是否真正提升了银行效率。以上问题可归结为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产权结构作为银行治理机制的基础,其合理性是否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效率。最终会对商业银行效率如何产生影响。本文以产权改革为背景,在对银行产权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与效率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回答了在产权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但没有全球效率最高的银行。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能使商业银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更好的发挥“中枢系统”功能,也能使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战场”竣急的竞争形势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也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理论上肯定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梳理及逻辑推演,发现产权结构影响银行效率的观点存在争议。持肯定论学派认为产权结构是影响银行效率的,不同的产权结构意味着不同的契约结构,进而影响着企业行为,在一个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中,必然会影响企业效率。而产权结构无关论学派认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控制权竞争等因素作用下,产权结构和商业银行效率显示出无关性。但本文认为,产权结构无关论者只是通过实证表明其他因素的治理功能可能会弱化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但无法从理论否定产权结构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而产权结构相关论则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使实证中出现反例也不足以动摇其逻辑上的合理性。 第二,提出产权是所有者价值观的载体,将耗散结构理论和企业家活动配置理论引入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本文将产权属性分为三类:国有、法人和外资。认为各类产权之所以在对银行效率产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是因为他们是其所有者传导价值观的载体,而这些所有者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产权结构是属性不同的产权按照不同的比例共同构成的,不同属性的产权及内部其相互之间作用或产生损耗或形成合力,共同对商业银行治理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商业银行效率。本文认为这种结构的最佳状态能够持续改善商业银行的效率,即形成产权耗散结构。不同类型的产权结构自然会产生不同类别的银行家,银行家是企业家的一种,所以本文将企业家活动配置理论引入形成了银行家活动配置概念,认为银行家活动配置是产权所有者价值观的实施系统和变压器,并在实证中证实了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银行家活动配置源于银行家价值观,而产权结构决定银行家能多大程度根据其价值观自主行为以及银行家价值观和其活动在企业中影响力的大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银行的活动配置及效率。 第三,采用随机边界分析(SFA)方法测算了商业银行效率值,肯定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成果。在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效率测算方法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商业银行效率计算方法和模型,并对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随机边界分析(SFA)方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讨论,认为随机边界分析方法更加适合当前商业银行效率的测算。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对本文所用样本银行的效率值进行了测算。从结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从而从客观数据上肯定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成果。 第四,实证发现三类产权和商业银行效率之间多是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最佳阈值。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国有产权与银行效率负相关,虽然国有产权的二次项没有通过检验,但是其系数为正,说明国有产权和商业银行效率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在法人产权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中,法人产权一次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二次项回归系数为负,说明法人产权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二者间呈倒U型关系;在外资产权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中,外资产权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和负,也说明外资产权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二者间呈倒U型关系。倒U型关系的曲线存在拐点,我们可以在曲线拐点附近讨论产权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最佳阈值。 第五,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效率有很大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会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效率产生影响,如在宏观经济积极、稳健发展的情形下,商业银行的效率普遍较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实体经济基础,而商业银行也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如果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那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效率必然将下降。本文所采用的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INV)四个宏观经济变量,在所构建的模型中全部通过检验,证实了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效率有很大影响的假设。 第六,外资产权在产权结构中出现,并开始控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系统产生了“鲶鱼效应”,改善了商业银行效率。近些年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外资产权进入中国且其规模不断成长,从在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中出现外资产权,到现在的外资控股商业银行,外资产权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高。外资产权的引入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服务质量,并促使东道国银行应用更多的现代商业银行技术和技能,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产生了“鲶鱼效应”,促进了商业银行的效率,并且这一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了支持。 第七,产权比例的变化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设计了滞后变量,研究产权比例变化对商业银行效率存在的滞后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属性的产权会存在不同期间和不同程度的滞后效应。也就是说产权比例变化当年其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释放,这个过程可能要延续到其变化之后的几个期间内才能实现。 第八,银行家活动配置会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这种影响更显著。银行家活动配置是指银行家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更多的从事生产性活动还是更多的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生产性活动是指,能够为银行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来好处的活动,如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技术创新、新市场的开拓等等。非生产性活动是指,阻碍银行发展,设租寻租,导致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等类活动。本文认为银行家是更多的配置生产性活动还是更多的配置非生产性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所服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因为产权的核心功能是其所有者价值观的传播和执行,这一功能的实行必然要有银行家通过活动配置来实现。本文认为银行家活动配置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中更显著,并通过实证检验了这一假设。 由于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本文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如产权结构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质是产权所有者通过其持有的产权载体来传导其价值观,这个传导路径及传导过程的损耗没有考虑到;每类产权在整个结构中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存在突变的可能性没有考虑到;所在行业和相关行业因素没有纳入分析框架,相关行业间如何影响,是否存在传染效应等没有研究。同时,这些问题又都是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