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卢旺达内战演变为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致使卢旺达遭遇空前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为了帮助卢旺达走出“大屠杀”的阴霾,国际社会开始了漫长的援卢历程。从1994年到1999年,国际社会致力于帮助卢旺达摆脱人道主义危机,恢复和重建卢旺达。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发展援助议题的变化和卢旺达国内形势的改善,国际发展援助开始转向卢旺达的减贫和发展领域。就援助效果而言,卢旺达不仅完成了战后的重建,而且在减贫和发展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非洲的榜样。在当今援助无效、援助死亡等质疑声盛行的当下,国际发展援助在卢旺达却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效,这一特殊现象值得深思。本文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援助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援助体系层次方面,自卢旺达大屠杀发生至今,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新兴援助体兴起,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格局由垄断走向竞争,使得受援国在援助的选择和利用方面有了更多地选择余地,减少了捆绑性援助的束缚;其次,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议题发生了变化,援助有效性这一议题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受援国的自主权诉求得到足够的重视;最后,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开始关注援助的可持续性问题,强调援助的可预见性,力求援助的质量。总的来说,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发生了一些有益于受援国的变化,国际发展援助的环境有了极大地改善。卢旺达也因此受益。单元层次方面,作为受援国,卢旺达在援助的利用和管理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卢旺达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使得援助能够集中在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上,提高了援助的靶向性;重建了援助管理体系,提高了援助的管理水平;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权,在援助的利用上占据主动;同时,积极主动与国际社会就援助议题展开对话和合作,力争援助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最后,注重赋权,引导公民主动参与减贫和发展事业。卢旺达的自身变革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其他非洲国家所不及的,这也是国际发展援助之所以在卢旺达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总之,国际发展援助在卢旺达的成功,关键在与国际合作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尤其是受援国自身的变革。这值得其他受援国去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