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外伤性面瘫约占周围性面瘫的1/3,其中80%为颞骨骨折,其次为中耳乳突手术损伤等所致。不同原因造成面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不同,而损伤的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所以临床上应首先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然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常通过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oG),将患侧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与健侧对比,计算出神经变性的百分比。但大部分外伤性面瘫的面神经纤维并非完全断裂,尚未断裂的神经纤维由于受到挤压、牵拉、断裂、温度及其他形式的损伤,导致其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妨碍,此时并不能测出这部分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由于这种传导阻滞是可逆性改变,当病因消除或经过适当时间即可完全恢复,所以通过此检查方法只是推测神经纤维的损伤数量,无法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具体了解神经纤维的损伤级别及性质。但面神经主干走行于狭窄的骨管中,临床上很难直接了解颞骨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后面神经发生的病理及生理改变。本实验试图通过制造大鼠面神经三种不同损伤模型,观察比较面神经损伤后其功能、形态学改变和神经营养因子Ⅲ表达的变化,旨在探讨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及结构的改变,为外伤性面瘫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价值的确定提供一定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45只大鼠分别制造面神经颞骨外段部分损伤、面神经骨管内部分损伤和面神经骨管内完全横断3种损伤模型,术后观察大鼠瞬目反射、触须活动及鼻尖位置确定面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于术后1天、7天、21天取各组大鼠面神经,从损伤处将其分为两段,组织切片行改良三色法染色观察其神经纤维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Ⅲ(NT-3)的变化。结果1.功能评估:①颞骨外段部分损伤组:术后1天所有大鼠瞬目反射消失,触须仅有轻微活动;7天时80%大鼠瞬目反射部分恢复,40%大鼠触须活动正常;21天时60%大鼠接近正常。②面神经骨管内部分损伤组:术后1天时大鼠左侧面瘫;7天时40%大鼠瞬目反射部分恢复,80%大鼠触须轻微活动;21天时80%大鼠瞬目反射恢复,40%大鼠触须活动正常。③面神经骨管内完全横断组:三个时间段均未见面神经功能恢复。2.病理学改变:①颞骨外段部分损伤组:术后7天骨管内纤维大小不一,部分髓鞘、轴突变性坏死;21天时神经由变性坏死转变为再生;②面神经骨管内部分损伤组:7天时所见类似颞骨外段部分损伤组,但变性纤维数量更多,弥散分布于面神经横断面内;21天时也出现再生现象:③面神经骨管内完全横断组:7天时大部分纤维崩解坏死;21时天未见再生现象。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正常神经中雪旺细胞仅少量表达NT-3,术后7天时有活性的神经纤维轴突中NT-3表达强阳性。结论1.颞骨内面神经损伤,由于受骨管的限制,其神经功能及神经纤维变性程度均较颞骨外段严重,提示面神经减压术有明确必要性。2.面神经损伤后神经的水肿、变性坏死不仅仅局限在损伤部位,提示面神经减压的范围应充分。3.面神经损伤后局部NT-3表达增加,提示其可能具有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