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德育实效性又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什么是德育实效性,怎样衡量德育实效性,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不佳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对这些问题,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从而造成在实际德育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基于对道德教育本身的理解,以及反省总结20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是针对德育目标而言的,判定德育实效性的高低,要考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具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是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最后是以最小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效益,取得较高的德育效率。因此,我们应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德育的实效性,即内在效果、外在效益和德育效率。内在效果是衡量德育效果的基本尺度,是指教育要求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即是否实现了“内化”。怎样才算内化,又有两个衡量标准:从横的方面来说,看构成品德的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等是否统一;从纵的方面来说,看个体的道德水平是否是自律的。外在效果是指是否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促进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这也是衡量内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内在效果要通过外在的效益表现出来。德育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运用以上三个维度不难考察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是不佳的。表现在:内在效果差,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存在着较大距离;整体社会道德水平不容乐观;学校德育效率低。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观念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当今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及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面临着更多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多元,必然要求被赋予更多的选择价值趋向的权力。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愈来愈要求表达自己的选择愿望和选择权利,也愈来愈自觉地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社会形势及学生的变化,都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冲击与挑战。但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从观念到实践上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仍是一种无人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造成德育中无人,从根本上剖析,是受工具性教育的影响。只要工具性教育观念不转变,德育就无法以关怀人的成长为根本目的,德育也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基于以上分析,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提出如下对策性建议: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德育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决定的;是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重人性培养的历史而提出的;也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中无人之弊端而提出的。其次,将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转化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就必须贯彻几个最基本的德育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化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贯彻这几个基本原则,虽不能保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但不尊重这些原则必然会导致德育的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