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不杂铜矿床地处我国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北西100公里处,位于羌塘板块南缘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结合部位的中生代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矿区内赋矿地层为下侏罗统曲色组二段(J1q2)。地层总体呈南西倾向,倾角较缓。矿区内断层构造发育,岩体及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出露岩浆岩体以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体为主,该岩体与矿床关系密切。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结果121.6Ma±1.9Ma(李金祥,2008)、120.9±2.4Ma(佘宏全,2009),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范围为117.6±1.3~118.5±1.4Ma,等时线年龄为118.0±1.5Ma (佘宏全,2009)。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矿床中岩石及矿石样品的采集,并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制作光片、光薄片、包裹体片,进行矿物显微镜下鉴定及包裹体测试分析、结合扫描电镜、能谱成分分析等工作,研究矿床中矿石构造、结构及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类型。多不杂矿床中矿石构造以岩浆热液充填作用、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构造为主,其次为风化作用、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各种矿石组构。矿石矿物22种,以硫化物矿物为主,次为金属氧化物。通过对岩浆热液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镜下鉴定工作将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划分为纯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含石盐子晶的气液固三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固三相包裹体为主,通过对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测试、并计算出其盐度、密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以340℃~450℃范围为主,盐度30.64%~57.07%,平均41%,表明成矿流体的高盐度特点。包裹体压力为10~135×105Pa。成矿流体密度1.07~1.13g/cm3,为高密度流体。根据矿石组构、矿物类型及共生组合关系,可以将多不杂铜矿床划分为两个成矿期,五个成矿阶段:岩浆热液期及表生风化期,其中岩浆热液期按照矿物共生组合又可以细分为五个成矿阶段。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与成矿过程可概括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时期,携带大量成矿物质的新特提斯洋洋壳向大陆边缘俯冲,在俯冲带下部熔融交代地幔楔、下地壳,形成含有丰富的成矿物质的安山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上升至上地壳,沿次级断裂F2侵入到下侏罗统曲色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大量岩浆期后热液萃取岩浆及围岩中成矿物质,充填于岩体及围岩裂隙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以岩体为中心,自岩体向外依次形成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蚀变分带,同时金属矿物不断从含矿热液中析出并沉淀成矿,在不同的蚀变带内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就此,矿床形成。成矿期后,由于断裂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矿体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