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近年来,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以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积月累的破坏性释放日益突显。亟待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这项重大的生态战略布局,目的在于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稳定,遏制生态退化趋势,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均衡发展。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线和保障线,对优化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保障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风沙草滩过渡地带的榆林市,利用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估中土地覆被分类数据、生态参量数据等专题数据,进行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为基础的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格局体系构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从土地覆被构成及转移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及空间冲突水平,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系统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并划分了三生空间。结果显示:榆林市生态空间占七成,草地是生态空间内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2005-2010年期间土地覆被的转移变化最活跃。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构成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冲突水平的动态测度结果表明,严重失控区主要分布在无定河流域,沿无定河干流和榆溪河中下游集中分布,主要河流干流均处于基本失控状态。16年间榆林市草地覆盖度以低和较低覆盖度草地为主,逐渐转变为中等和较低覆盖度为主,全市植被覆盖度整体以增加为主,草地由2000年的极重度退化水平为主恢复改善至2015年以重度和中度退化为主的水平。(2)借鉴InVEST模型进行子流域尺度的产水功能模拟,通过社会需水量预测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数据的空间耦合实现了水资源需求的空间化。基于水资源供需空间平衡分析发现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区域主要是秃尾河、榆溪河、芦河及无定河中上游地区。以水资源约束识别主要河流的重要产水功能空间,与NPP定量指标法评价结果对比发现结合水资源需求的划定结果更贴合榆林市的实际,实现了重要产水功能空间的有效保护。(3)通过重要生态功能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识别生态空间的重要性,然后进行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红线和生态敏感红线空间辨识,设定生态安全格局的划分标准,构建了底线型、满意型、理想型三种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环境准入管理的生态安全控制对策,为农牧交错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具有实际可行性。实证研究表明,榆林市底线型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面积为7605.11 km2,占到榆林市国土面积的17.80%;满意型和理想型生态安全格局的占比分别达到39.49%和55.81%。空间分布上来看,底线型生态安全格局主要分布在无定河流分区和吴堡以上右岸分区的西北风沙滩区,西北风沙滩区生态安全格局是榆林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功能红线类型分布来看,风沙滩区的生态保护比丘陵沟壑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