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王家卫迄今为止创作的十又三分之一部电影为主要对象,试图对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作一次整体性梳理和研究。本文首先考察王家卫电影的创作背景,其次在后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下分析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题、后现代叙事、技法应用及其商业性,力求把电影本体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由于香港特殊的身份地位,香港的文化多元共存兼容并蓄。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由于多种原因较为低迷,香港电影人依旧在各种挑战中创作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作品。随着现代西方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在20世纪下半叶的迅猛发展,后现代主义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并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之中。虽然这些作品大多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但部分电影已经具有后现代的诸多特征和因素,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就是其中的典范。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也对香港电影及王家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家卫继承并发展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某些思想、手法和特色。王家卫的电影充分表现了后现代人主体的消失及其生存、情感状态。“在后现代主义里的‘耗尽’里,”①主体“充分地零散化,解体了”②,“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③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刻意忽略姓名和家庭社会关系,共有着边缘性、流动性、不安定的特点以及孤独、焦虑、偏执等心灵特质,王家卫以可以任意替换、极具象征意味的符号式人物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特征放大,让我们看到了后现代人在失去自我后的荒谬和偏执自闭。他们因“理解的不可能性,真理的不可能性,沟通的不可能性”④而相互疏离、隔绝,变得擅长拒绝,只能在孤独里游荡,在“后现代游戏式的生活”⑤中“寻求非具体的目标”⑥,等待命运的审判。后现代人将情感冰封于自己坚硬的外壳之下,表露在外的只是随意漂浮、非个人化的情感。虽然王家卫利用特别的情节和细节挖掘出后现代人隐藏在平静之下真实、细腻的感情。影片展现的依旧是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难以接近,后现代人只能在无常人生中抒写自己的落寞情怀。王家卫在其电影中以凝固的时间符号和零散化了的空间碎片的拼贴和结构的分裂展现了其独具魅力的后现代叙事风格。王家卫的电影打破了以往的时空结构模式,将时间的碎片按照影片表现的需要随意拼贴,以个人当下非历史的时间来代替现实的、社会的时间,书写了后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体验时间。王家卫在影片中使用经过切割重组的毫无整体感与安定感的空间构造了寓言式的后现代空间,隐喻了当代都市人那令人窒息和绝望的隔膜。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和画外音独白契合后现代语言隐喻、不确定、游戏的特征,展现了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封闭的、不能交流的孤独个体状态,同时运用叙述人的反复变换呈现出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在“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①的后现代,王家卫以其富于探索精神的技法运用将影片制作得适合大众的口味。王家卫以独特的镜头运用传达出后现代人物的生存和情感状态,提示情节、营造气氛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王家卫的电影还重视色彩的造型和表意功能,用色彩表现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心理情绪。王家卫利用强烈陈述意义的音乐填补影片的叙事空白,同时利用音乐牵动观众的情感思绪。商品是王家卫电影作品的本质。王家卫对于艺术品与商品二重性在电影作品中的统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谙热销商品的特征,每部影片都使用了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对类型片模式的戏仿,并熟练地使用了许多大众喜爱的元素,以使自己的影片卖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