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事件的控制为主线,以整体、动态、综合研究为原则,采用计算机模拟、多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吐-哈盆地地史(埋藏史、沉降史)和热演化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恢复了晚印支运动、中晚燕山运动和晚喜山运动的剥蚀厚度。晚印支期运动造成的剥蚀呈近南北向的带状分布。中晚燕山期剥蚀最强烈,总体表现为东部、北部最强,中部最弱。晚喜山期盆地北缘、了墩隆起和台北凹陷东部剥蚀较大;而托克逊凹陷中部、胜南构造带-葡北构造带-胜北构造带、丘陵构造带较弱。 对埋藏史、沉降史和热演化史的模拟表明,盆地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史,具有不同的沉降史、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导致其油气演化的差异。二叠纪沉积沉降中心位于台北凹陷北缘的塔儿郎-照壁山;三叠纪沉积沉降中心位于照壁山和沙参1井以南的塔克泉凸起;侏罗纪时的沉积沉降中心在台北凹陷。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地温梯度介于4.06-4.86;晚二叠世-侏罗纪的地温梯度在台北凹陷西部、中部、东部依次为3.03-3.85℃/100m、3.25-3.72℃/100m、3.76-3.86℃/100m,在台南凹陷约为3.00℃/100m,在托克逊凹陷介于2.98-3.58℃/100m之间,吐哈盆地的热演化具有古高今低、东高西低的规律。认为吐-哈盆地有三次主成藏期,即印支运动晚期,早燕山期-中燕山期和晚喜山期,晚印支运动的构造热事件和早燕山运动热事件对盆地内烃源岩成熟起了重要作用。台北凹陷中部及其周边区块自二叠纪以来持续稳定沉降,一直处于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具有发育深湖相、多套有效烃源岩、地层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适中、砂体分布广、物性好、叠置性强、生、储、盖配置十分优越的特点,是吐哈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