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是我国蔷薇科风箱果属唯一的灌木,是古老的残遗种。由于自然历史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生境受到严重威胁,目前该种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日趋缩减,已被列入我国第二批稀有濒危保护植物。此外,该植物既是优良的观赏灌木,又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和经济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其进行花粉和柱头生物学特性、繁育系统、开花物候、访花者观察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环境因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该种濒危的生殖方面的原因,旨在为风箱果的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风箱果雌雄异熟、雌雄异位,单花花期为5.1±0.23 d,花序花期为8.4±0.98 d。单花花期依其形态和散粉时间可以分为6个时期:即幼蕾期、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散粉末期、凋谢期。刚开花时花粉生活力达到90%以上,在干、湿两种保存条件下,花粉生活力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干燥条件下,生活力能维持3 d,从第3 d开始生活力显著下降,在第6 d时丧失生活力。而湿润条件下,花粉仅保存1 d就完全丧失生活力。风箱果柱头的可授性是在开花后第2 d,持续大约3 d。通过花粉—胚珠比的估算,结合人工授粉和套袋实验可以确定风箱果的繁育系统属于专性异交,自交不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风箱果没有自发的自花传粉现象,自然条件下也没有无融合生殖现象。花粉数量和花粉质量显著影响果实的败育。人工授粉延迟了果实的败育时间,显示出花粉数量的限制;同株授粉比异株授粉引起更早的果实败育。风箱果在自然条件下靠昆虫传粉,但是种类、数量少,访花频率极低,蜜蜂科昆虫是有效的传粉者。风箱果种子粒小,不易传播,具有浅休眠特性。种子属于需光性种子,光照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在10~25℃条件下,种子均能萌发,以20℃发芽率最高,萌发速度最快;播种深度对风箱果种子的出苗率有显著的影响(P<0.01),在0 cm土壤表层,出苗率高达68.33±6.01%,超过0.5 cm深,出苗率显著降低,2 cm时出苗率为0: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40%,此时出苗最快,出苗率最高,幼苗的死亡率也较低,含水量为20%和30%时,种子能缓慢萌发,但幼苗的状态不好,而且幼苗死亡率高达63.81±12.16%和43.16±5.04%。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花粉和柱头的生物学特性及雌雄异熟不是导致该种濒危的生物学原因,不良的气候条件导致花粉生活力迅速下降和访花昆虫种类少、访花频率极低及自交不亲和是影响该种生殖成功的重要原因。温度和光照不是风箱果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影响风箱果种子萌发和幼苗成功定居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以及种子的埋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