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10月在北京野鸭湖湿地两种保存较好的湿地植被类型和3种主要的退化植被类型中设立了32个样地,采用陷阱法调查地表甲虫群落的组成,在科级水平上探讨湿地退化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地表甲虫群落组成、空间格局和季节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如下:(1)整个采样周期内共采集甲虫标本11,818号,隶属于40科,步甲科(Carabidae)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优势科,蚁形甲科(Anthicidae)、肖叶甲科(Eumolpidae)和薪甲科(Lathridiidae)为亚优势科。(2)在所研究的5种植被类型中,湿地景观保存较好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带与球穗莎草(Cyperus glomeratus)带的甲虫群落活动密度、科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无显著差异,而上述两种植被类型的甲虫活动密度以及球穗莎草带的甲虫科丰富度几乎均显著高于3种退化的植被类型。(3)对地表甲虫群落组成与9个环境因子进行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32个样地在CCA排序图中的分布与植被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湿地退化及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地表甲虫群落的组成具有综合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植物盖度、植物生物量和枯落物盖度是影响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和回归分析也显示,甲虫群落的活动密度与土壤含水量、植物生物量和植物盖度均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科丰富度与植物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多样性指数(H′)与植物盖度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能够解释甲虫群落活动密度总方差的57%。植物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对地表甲虫群落组成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了反映土壤含水量、植物生物量和植物盖度综合作用的环境变量WBC(Water-Biomass-Coverage),沿着WBC变化梯度,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和退化的植被类型明显分离。依据地表甲虫活动密度与WBC的关系,可将5种植被类型分为彼此差异极显著的3组。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良好的湿地景观对于保护湿地甲虫具有重要意义。(4)季节动态研究显示,野鸭湖湿地地表甲虫总个体数的季节波动较大,4月甲虫个体数最高,而后各月呈波动性下降,并于6月和8月形成两个次高峰,至10月最低;科丰富度全年变化较平缓,在6月达到峰值。不同植被类型中甲虫活动密度和科丰富度虽多以4月为高峰期,但季节动态变化趋势有所不同。32个样地地表甲虫群落活动密度和科丰富度季节动态的除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中,不同样地的季节动态大多比较相似。5种植被类型的优势科和亚优势科季节动态中,植被特征比较相似的牛鞭草带与退化芦苇带中甲虫的季节动态特征更为相似;而除步甲外,两种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的季节动态则差异较大。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植被组成特征可能是影响野鸭湖湿地地表甲虫季节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