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十年在美国中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实践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是其核心环节。生活适应教育针对中学高辍学率,课堂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旨在为青少年适应战后的生活做准备,更为青少年有效的生活做准备。简言之,这是一场帮助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训练。主要包括"公民知识"、"家庭生活"、"休闲娱乐"、"健康"、"工作经验与职业适应"等。生活适应教育强调学生中心,课程知识以学生现实或未来生活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强调社会中心,课程内容围绕现实生活具体问题;还强调学校与家庭、社区、大学合作,从课程开发到实施过程中贯穿民主、合作精神。20世纪50年代,生活适应教育运动受到保守主义、麦卡锡主义的打击,最终宣告失败。本文按时间顺序,总结各时期生活适应教育的发展特点,分四章具体阐述生活适应教育的发生、发展、兴盛、结束。二战期间,美国学校成为服务于战争的工具。这种现象导致学校中出现各种问题:入学率停滞不前、青少年犯罪,辍学率升高。对美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考察,展现了中学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与此同时,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民主合作"、"儿童自发",20世纪初学校中兴起"效率热",追求教育的"有效"、"有用",都启发了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开展。美国教育总署、美国青年协会、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全国中学校长协会等权威机构出版著作为生活适应教育提供智力支持。1945年"普洛瑟倡议"标志着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开始,随之召开的五次地方会议详细讨论了实践领域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二战之后美国社会面临失业和经济衰退的前景。在教育领域,学校入学率升高,教师短缺且质量不高,战争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教育实际效用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生活适应教育应运而生。第一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通过开设研讨会、与州委员会权威机构合作、发表指导性出版物指导实践。生活适应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教育、家庭教育、工作教育这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公民、家庭成员和从业者。"伊利诺伊课程计划"和"基本生活课程"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地方实践,重视基础调查、提倡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注重学校和社区合作,开设问题中心的"共同学习"课程,培养青少年有效生活的态度、能力和习惯。第二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在公众和政府的继续支持下成立,赢得了短暂的兴盛。这一时期生活适应教育的表现根据各州实践的侧重点不同分为四种类型:"事实发现"取向、"实验项目"取向、"学科发展"取向和"院校合作"取向。各州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各州设计适合本地需要的生活适应教育项目、专业组织或类似组织联合向地方学校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生活适应教育的主动性和领导力主要来自中学校长、密切中学与大学关系、提倡社区参与,设计使用多种方式利用本地资源。天主教学校将培养未来世界公民的教义与生活适应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双重身份的公民。生活适应教育在天主教学校中影响很大,甚至传到了台湾地区的天主教学校。生活适应教育发展到后期,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茶毒,在危机中艰难前行。1954年第二届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的解散标志着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解体,课程所有权从教育专家转到学科专家手中。究其原因,从外部来看,生活适应教育遭到保守主义、麦卡锡主义的打击,苏联卫星升天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内部来看,诸如资金紧张、普通教育者和职业教育者产生分歧、管理人员的消极怠工、对教师要求过高等原因导致了生活适应教育的消逝。20世纪80年代之后,很多教育家对生活适应教育遭致的批评表示同情。作为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生活适应教育已经消逝了,但其倡导的实用主义、社会效率、社会重建的精神并未消失,70年代兴起的"生计教育"昭示了生活适应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生活适应教育在国家层面实践了进步主义教育理想,而且运用其实践智慧丰富发展了进步主义教育理念;促成了美国中学大众化,完成了中学运动,回应了工业民主的诉求;拉近了学校与社区、中学与大学的关系,探索了效率与人性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