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含油气盆地整体、动态、综合研究为原则,通过伊犁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伊犁地块、伊犁盆地山大到小逐级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对盆地油气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系统研究了伊犁盆地充填演化特征、热演化特征及伴随其过程而发生的成烃、成藏演化过程,深入分析了伊犁盆地成藏条件并与新疆其它盆地进行了对比,对伊犁盆地的勘探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 伊犁盆地是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伊犁-中天山微板块内的一个独立单元,它是在前二叠纪褶皱基底的基础上,于二叠纪扩张、裂解(谷),经二叠纪后的坳陷、隆升多期变形、改造而成的复合型改造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二叠纪裂谷盆地、中生界至新生界代早期的陆内坳陷盆地和新生代晚期的逆冲改造山间盆地三个阶段。多期构造运动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发生在二叠纪末的伊宁运动(海西末幕)对盆地影响深远,使盆地由裂谷进入陆相盆地发展阶段,一方面造成大幅度降温。另一方面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聚集准备了场所。新生代发生的强烈的喜山运动,促使盆地内部各一、二级正向构造单元进一步冲断上隆、甚至生长为盆内山脉,对古油气藏保存不利。盆地演化主要受四组断裂带控制(NEE、NWW、近EW及NE、NW向X型剪切断裂带),将盆地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北部坳陷、中央隆起和南部坳陷,两坳陷进一步分割为更次级单元,其中伊宁凹陷是伊犁盆地中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凹陷。 构造演化及其特征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的地层发育、烃源岩、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在盆地稳定沉降时期,相应地形成三套烃源岩,即上二叠统铁木里克组(P2t)深湖、半深湖相泥岩、泥灰岩;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T2-3xq)滨浅湖相泥岩及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湖沼相煤系地层。其中铁木里克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伊犁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系,通过埋藏史及热演化史模拟,该套烃源岩于三叠纪早期已进入生烃门限,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排烃高峰,早中侏罗世进入高成熟阶段,侏罗纪末进入生气阶段。小泉沟群和八道湾组由于热演化程度低,勘探潜力小。 储层分布则受沉积环境、沉积相控制,主要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砂等砂体,储油物性则受成岩作用及后期改造影响而较差,属Ⅲ~Ⅳ级。纵向上形成了二叠系自生自储,二叠、三叠系下生上储及三叠系、侏罗系自生自储等多套生储盖组合。通过成藏条件综合评价,认为伊犁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伊宁凹陷南部斜坡带是形成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的有利区带,中央洼陷带是形成下生上储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伊犁盆地与新疆准噶尔、吐哈等盆地处于同一大地构造挤压应力场中,具有相同的形成、演化及沉积发育史,都经历了古生代的高地温演化阶段,三叠纪的降温阶段和侏罗纪以后的低地温稳定演化阶段。尽管三盆地均发育有三套同时代的烃源岩,但差异明显,伊宁凹陷内部上二叠统残存状况不清,烃源岩比准噶尔盆地的发育程度差,热演化历史更为复杂。而侏罗系煤系地层有机质丰度比吐哈盆地的差,热演化程度低,目前仍处于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中上三叠统(T2-3xq)烃源岩,三个盆地十分类似,都是一套有机质丰度较好的、低成熟的烃源岩。 由于伊犁盆地所处区域构造位置,属于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之间的褶皱带内的山间盆地、盆地面积小,稳定性差,受构造变动影响大,对油气保存条件更为不利。 总之伊宁凹陷具备形成油气藏的石油地质基本条件。目前勘探程度低,借鉴准噶尔、吐哈盆地的勘探经验,有望找到一定规模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