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业策略区域集聚的背景下,未来随着我国大规模奶企自建奶源地渐趋规模化,奶源控制、生产标准、市场占有率等能力不断提高,尤其国内较大的农村市场,对提升国内乳企品牌培育能力、市场能力兼具较大潜力。本研究以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为核心,从我国乳制品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为着力点,基于奶牛养殖、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以及乳制品进口贸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能力;在需求方面,基于乳制品消费需求总体特征、需求结构特征及差异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制品区域需求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乳制品产业发展较典型地区乳制品分布、产地特征及产业结构。通过构建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具体的产业空间集聚评价指标。供给方面,通过空间探索分析法,从全域和局域两个尺度分析2000-2014年我国乳制品供给地理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现象。从全域尺度看,2000-2014年间我国乳制品供给地理相关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局域尺度看,大部分地区的空间关系不显著,显著区域中呈现空间同质性的省域占比较大。高高集聚区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州、浙江等地区。需求方面,我国乳制品消费格局正处于新的时期,从冷点和热点布局特征来看,2003-2014年间热点区增加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区;河北、辽宁等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热点区-过渡区-热点区的波动;冷点区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总体上看形成了东西差异、南北变迁的特征。根据集聚内生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基于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验证乳制品产业集聚的形成,分析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选择集中规模化策略行为的演化博弈稳定策略。乳制品质量安全管控因素复杂,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乳制品企业利益分散,造成质量安全危机,损害国内乳品声誉,造成“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影响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奶农、其他原料奶收购方或者奶企一方显然难以改变当前的两难困境,而是需要联合乳制品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相关主体,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快速转变。通过空间误差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与需求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供给集聚方面,需求拉动、政策引导以及流通保障是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从乳制品消费格局演变来看,对我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格局呈正相关的因素除收入因素外,还包括公里里程、国民生产总值等,而质量安全事件及基尼系数的扩大抑制了乳制品消费水平格局的变化。为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变化,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两个关键点,鼓励乳制品消费市场资源共享,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不断促进乳制品跨区消费。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乳制品企业、其他原料奶收购方、奶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增加了乳制品产业内各环节的关联性,其内源性集聚显著的增加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乳制品产业竞争力,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有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乳制品产业集聚解决微观上组织结构或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中观上产业竞争力或企业硬实力的提升,宏观上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我国乳制品主产区经济情况总体落后,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上述研究,在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集聚内生驱动、增强产业主体竞争力,多级规划,分布实施的指导下,综合成本控制、市场机制、要素整合与共享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结合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在产业支持、结构调整的发展经验,得出了基于奶源地优势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基于环都市圈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基于要素共享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奶源地建设,提高集聚区年牛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集聚三产融合发展;加强乳业的质量监督,增强产业空间集聚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市场消费,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乳制品产业集聚效率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