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视神经挫伤模型;结合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及活化状况,研究自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及与小胶质细胞的关系;探讨小胶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炎性因子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仅在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双眼正常的成年SPF级SD雌性大鼠51只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组3只,手术组48只,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手术组每只大鼠左眼为手术眼,做视神经夹挫伤模型,用夹持力为50g的夹持镊在球后约2mm处钳夹视神经10s,右眼为假手术眼,仅分离视神经,不进行夹持。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组3只左右眼做石蜡包埋切片;再将手术组按损伤后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12h组(12只,损伤后12小时)、24h组(12只,损伤后24小时)、3d组(12只,损伤后3天)、5d组(12只,损伤后5天),在损伤后相应时间点取下大鼠眼球,取材前先用水合氯醛过量麻醉大鼠,然后采用显微有齿镊及角巩膜剪小心取下眼球并保留约5mm的视神经。手术组取6只大鼠左右眼做石蜡包埋切片,另外6只取视网膜进行匀浆提取RNA。正常组与手术组大鼠眼球石蜡包埋后切片,做视神经及视网膜的HE染色、采用与FITC结合的lectin进行小胶质细胞荧光染色后观察,同时进行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TUNEL凋亡实验,并计数各组视神经节细胞凋亡率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视网膜匀浆提取的RNA逆转录为cDNA后采用Real-timePCR检测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白介素lp及肿瘤坏死因子-位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正常组及各时点手术组大鼠视网膜及视神经进行HE染色后发现:损伤后12h及24小时即可见RGC细胞层出现空泡肿胀,并可观察到核固缩的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纤维稀疏扭曲,胶质细胞排列紊乱;伤后3d和5d,部分RGC细胞核固缩明显,染色加深,排列稀疏,视神经纤维出现明显水肿和空泡变性,神经纤维及胶质细胞结构模糊,出现溃变。假手术眼视网膜及视神经病理结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TUNEL凋亡实验发现假手术及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仅见少量TUNEL(+)凋亡细胞,夹挫伤后3天时开始明显增多(P<0.05),夹挫伤后5d时RGC细胞凋亡率与正常组相比增高更加明显(P<0.05)。使用结合FITC的lectin标记小胶质细胞,视神经损伤后24h视网膜内核及外核层开始出现lectin(+)细胞,并逐渐增多,细胞形态转变为激活态的肥大细胞体,并出现向下延伸的突起。正常组视神经上可观察到少量lectin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沿视神经索排列,较为规则,也为胞体较小的静息形态。视神经损伤后24h后,可观察到视卒孛经夹持部位出现小胶质细胞的明显增生,排列紊乱,细胞形态转变为激活态的肥大细胞体。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来检测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IL-1β及TNF-α mRNA含量的变化,发现视神经夹持后24小时,出现了视网膜IL-1p mRNA表达量的增高,3d时增高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上升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视神经夹持伤后5dIL-1βmRNA表达量回复至正常水平,和假手术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神经夹持后3d,出现了视网膜TNF-αmRNA表达量的显著增高,且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夹持伤后5d TNF-αmRNA表达量回复至正常水平,和假手术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视神经夹持损伤能够导致大鼠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时间变化不断升高;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和视网膜均出现了小胶质细胞的增生及迁移现象;大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网膜中炎性因子白介素-1p、肿瘤坏死因子-伐表达增加,且与小胶质细胞的增生情况及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情况相符,说明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可能分泌白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且加重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