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Zelen’s设计,与枸地氯雷他定做对比,观察针刺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以下简写AR)患者印堂、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的临床疗效以及采用Rs‐fMRI技术观察针刺上述穴位治疗AR患者脑功能变化,为阐释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初步依据,以及为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针刺取穴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采用Zelen’s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治疗组)和药物组(对照组)。拟入药物组者直接进入药物组,拟入针刺组者经入组知情同意则进入针刺组,不同意则进入药物组。(1)干预方法针刺组:主穴选取印堂、迎香(双)、曲池(左)、合谷(左)、足三里(双);辨证配穴选取;肺俞、脾俞、肾俞、大椎,进针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15min行针1次。针刺组隔天针刺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共针刺12次。药物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2)临床评价方法治疗开始前、治疗过程中第2周、4周(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第2周(随访1)、4周(随访2)5个节点,分别记录并评价鼻症状总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观察TNSS、TNNSS总积分和各项评分的变化。评定记录不良事件。(3)统计方法中文版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统计,分类变量采用率、比例进行分析。分类变量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组内前后对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检验。2.Rs‐fMRI研究根据随机分层原则选取临床研究中纳入针刺组的AR患者2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正常受试者17例。(1)针刺方案AR患者同1.1针刺方案;健康受试者不做针刺。(2)扫描设备及时间点利用GE7503.0T的磁共振扫描仪和与其配套的标准头线圈进行数据采集。功能性磁共振扫描时间点:针刺前,针刺治疗结束后48h内。3.数据分析处理(1)预处理:数据分析基于MATLAB平台,采用基于SPM、REST1.8的DPARSFA软件对Rs‐fMR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前10个时间点、层间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空间平滑、去线性漂移和滤波等7个步骤。然后使用REST1.8进行全脑低频振幅(ALFF)及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2)统计分析采用REST1.8软件对正常受试者与针刺前AR患者的标准ALFF值和ReHo值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R患者针刺前后2个时间点的标准ALFF值和ReHo值则进行配对t检验。利用xjview8.0设定统计阔值概率为0.05,采用AlphaSim校正(P<0.05FDR,连续体素=228)最后获得上述针刺前后的脑区ReHo变化及ALFF变化,并将有统计意义脑区以图像形式呈现。结果:1.临床研究根据知情同意结果,拟入针刺组患者2例进入药物组,针刺组一共纳入AR患者28例,剔除2例,最终26例患者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药物组一共纳入32例,剔除2例,最终30例患者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1.1组内比较1)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第2周、第4周、随访1和随访2的TNSS、TNNS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第2周、第4周、随访1和随访2的TNSS、TNN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组治疗前与治疗第2周、第4周、随访1和随访2的TNSS、TNNS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第2周、第4周、随访1和随访2的TNSS、TNN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组间比较1)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TNSS及TNNSS总分,治疗前TNSS及TNNSS的各项积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2周及4周后,TNSS、TNNS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周及4周后,TNSS各项评分中,鼻塞、鼻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涕、喷嚏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NNSS各项中,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1时TNSS、TNNSS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时TNSS、TNNSS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除鼻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Rs‐fMRI研究(1)针刺前AR患者与正常受试者比较AR患者右内侧前额叶、右侧眶额回ALFF值较正常受试者显著升高,右侧辅助运动区、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和左侧壳核ALFF值较正常受试者显著降低。右侧第一感觉区、左侧脑岛、右侧海马旁回、右侧壳核和左侧壳核ReHo值较正常受试者显著升高;而右侧丘脑、左侧眶额回较正常受试者显著降低。(2)AR患者针刺前后比较AR患者左侧第一感觉区、右侧第一感觉区、左侧脑岛、右侧颞上回、左侧前扣带、左侧枕叶、右侧枕叶、左侧丘脑、右侧丘脑ALFF值较正常受试者显著升高,而左侧眶额回、左侧小脑、右侧小脑ALFF值较正常受试者显著降低。左侧第一感觉区、右侧第一感觉区、右侧额极外侧、左侧脑岛、右侧颞中回、左侧前扣带、左侧中扣带、左侧丘脑、右侧丘脑、中央导水管附近的灰质ReHo值较正常受试者显著升高;而右侧旁海马回、右侧小脑较正常受试者显著降低。结论:1.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针刺中医特色治疗能够缓解其鼻部以及鼻部伴随症状;给予患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治疗,亦能有效改善患者鼻部及鼻部伴随症状。2.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较,在鼻部症状方面,治疗第2、4周,在流涕、喷嚏方面的改善,药物组疗效优于针刺组,说明枸地氯雷他定的短期疗效优于合谷、迎香、足三里等穴位的针刺诊疗;在改善鼻痒、鼻塞症状方面,针刺组与药物组疗效相当。在鼻部伴随症状方面,治疗第2、4周后,针刺疗效与枸地氯雷他定相当。3.在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针刺治疗以及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均表现出对AR患者的鼻部局部以及全身症状的控制有较稳定的作用,但在治疗结束4周后针刺对AR患者的鼻部局部(除鼻痒外)以及全身症状的控制情况优于枸地氯雷他定,作用更持久。4.AR患者眶额回、壳核、右侧辅助运动区和丘脑较正常受试者有显著变化,针刺前后AR患者双侧第一感觉中枢、双侧丘脑、双侧枕叶、双侧小脑以及脑岛、右侧颞上回、左侧前扣带回有显著变化。这些脑区可能是AR发病的相关性脑区。5.针刺印堂、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靶向性作用于辅助运动区、脑岛、颞上回和扣带回等边缘系统的脑区,可能是针刺治疗AR的中枢作用机制。